1900年,梁启超爱上了20岁的秘书何慧珍。写信告诉妻子,请妻子成全。没想到妻子李惠仙不但不生气,还写信告诉梁启超,她同意。但是梁启超看完信后,脊背发凉,马上和秘书分手,从此回归家庭。
1891年,梁启超和李惠仙完婚。梁启超为了处理皇保会事务,远渡重洋到美国檀香山。而李惠仙则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来到美国,梁启超受到了当地皇保会成员的热情款待。一位姓何的富商成员在家中摆下宴席请梁启超赴宴,来的都是当地的名流绅士,还有何富商的女儿何慧珍。梁启超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命运会和这位女子纠缠在一起。
何慧珍,芳龄20,从小就接受西方教育,16岁就当了学校老师,英文极好,当地是个小有名气的才女。
宴席上,有人提议让梁启超演讲,可梁启超的英文不是那么好,这就有些尴尬。何富商就提议让何慧珍当梁启超的翻译秘书,解决了梁启超的燃眉之急。
梁启超发现,何慧珍竟然学识广博,而且对梁启超的所有著作都非常了解,是梁启超的铁杆粉丝,这让梁启超对她有了好感。
宴会结束后,何会珍将他在报纸上替梁启超辩护的文章原稿拿出来给他看,梁启超这才知道,一直在背后帮他的,竟然是何惠珍。
当时,清朝廷在当地买通了一家英文报纸,不断写文章攻击梁启超,然而,梁启超的英文不是那么好,不能回击,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就在这时,报纸上出现了为他辩护的文章,他一直不知道是谁写的,直到现在他才明白谁是恩人。这让梁启超对何慧珍有好感的同时,又多了一份感激。
分别时,何惠珍向梁启超索要一张照片作为留念,梁启超慷慨相赠。何慧珍也回赠了自己亲手做的扇子,两人的感情渐渐有了变化。
好友看出他们之间的暧昧,也劝他取一位懂英文又懂汉语的女子做夫人,对事业会有莫大的帮助,梁启超明白好友所指,但还是婉言谢绝了。
梁启超为何要拒绝呢?他说:我不能破了自己主张的一夫一妻原则,更何况我现在是清朝挺悬赏通缉犯,不能连累别人,而且何小姐英姿勃勃,才华过人,不能做妄想。
没过几天,梁启超又去赴宴,何惠珍也在场。何惠珍对他说:学成归国办事,先生他日维新成功后,莫忘我。但有创办女学堂之事,以一电召我,我必来。我之心惟有先生。
面对佳人的表白,从来没有恋爱过的梁启超动情了,他陆续写了24首情诗,记述了对何蕙珍的赞美,思念和无奈之情。有了爱情的躁动,梁启超笔下不再是沉重的家国情怀,融入的更多的是浪漫柔情。
其中有一首诗写道:颇愧年来负盛名,天涯到处有逢迎,识荆说项寻常事,第一知己,总让卿。
梁启超对何慧珍的青睐和爱一跃然纸上。
爱情如果能用理智来决定,那就不叫爱情了。
一边是两情相悦之人,一边是为自己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的结发之妻,梁启超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决定写一封信给李慧仙,征求她的意见。他把和李慧珍的相识相知及思念之情全部告诉了李惠仙,希望得到她的同意。
李慧贤收到信后,如五雷轰顶,没想到自己在家就辛苦劳作,丈夫在外面风花雪月。李惠仙是一位有智慧的女子,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那样做只会把梁启超越推越远,她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之后,同样写一封信给丈夫。
信中写道:“您不是女子,大可不必从一而终,如果您真的喜欢何蕙珍,我准备禀告父亲大人为你做主,成全你们;如真的像你来信中所说的,就把它放在一边,不要挂在心上,保重身体要紧!”
妻子的信,虽然满口答应,里面却充满了警告的意味,让他不寒而栗。因为那句话就是在告诉他:你和那位姑娘好,我没意见。但你得先过了你病重的父亲那关。
李惠仙婉转的告诉他,你的行为将有可能造成悔恨终身的结果,你自己看着办吧。
梁启超读到此信就着急了,他知道,父亲是不会同意这件事情的,如果因此事让父亲病情加重,那后果就严重了。梁启超立刻回信:这件事万万不能让父亲知道,至于惠珍,那就“发乎情,止乎礼”吧。
李慧仙收到信后,终于放心了。
后来,梁启超回国,他和何慧珍也基本断绝了联系。
多年后,何惠珍来北京,梁启超在办公室里接见了她。何慧珍流露出余情未了。可梁启超表现的是更多的冷淡。就连何慧珍的父亲都觉得他绝情。
可梁启超的表现,让何慧珍更加坚定,他是真正的大丈夫,伟男子。对其的爱更加坚定了。
1924年,李慧仙因病去世,何慧珍恰好从美国来华,听到消息后,他去看望梁启超。已经等待了20多年的何惠珍对梁启超依旧痴心不改,她认为,机会来了,再次向梁启超表达了重续秦晋之好的想法,结果,梁启超以年迈不想再婚为由,再次婉拒。
何慧珍黯然离去,从此隐没在茫茫人海,享年90,一生未嫁。
有些事,有些情,有些人,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就算是咫尺,也已是天涯。已经错过,何苦再用余生磋磨。
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