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我们学习绘画,审美层面最反对、鄙视“匠气”,如今不知何故,“工匠精神”被捧上了天。 工匠值得尊重,但也就是尊重而已,未必值得全国人民都去学习。 "匠气"与"工匠精神"的审美嬗变,我的理解是, 传统艺术教育中,"匠气"是带有贬义的批评术语,指作品过分追求技术完美而丧失艺术灵性。这种审美取向将"匠"与"艺"对立,认为工匠的精确复制不如艺术家的自由创造。当代社会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实则是对工业化时代品质缺失的补偿性反应。当标准化生产导致质量滑坡时,人们自然怀念手工时代的精益求精。这种集体心理投射,使"工匠精神"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 艺术创作与工艺制作本质不同,前者求新求变,后者求稳求精。 社会对"工匠精神"的礼赞,某种程度上是对创新乏力的掩饰。真正的尊重应是各安其位,既不必贬低匠人,也无需神化工匠。 工匠当然值得尊重,但健康的社会应当允许多元价值并存。在推崇"工匠精神"的同时,我们更需培育"创新精神",让精准与突破、传承与变革都能获得应有的生存空间。
当年我们学习绘画,审美层面最反对、鄙视“匠气”,如今不知何故,“工匠精神”被捧上
文新聊情
2025-04-19 10:19: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