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妻子彭德华去世。丧葬费4万元,季羡林要求儿子季承出一半。没想到,季承不但拒绝了,还扬言要断绝父子关系。
季承是我国工程院的高级工程师,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儿子。
在季承还是三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季羡林就去德国留学,父亲回来的时候,季承已11岁了,他的童年并没有享受过多少父爱。
1959年,季承和第一任妻子结婚,生有一儿一女。
也许是受到父母婚姻的影响,他的婚姻生活也过得不是很如意。在他69岁那一年,结束了40多年的婚姻。迎娶第二任妻子。可因为娶第二任妻子这件事,父亲要和他断绝父子关系。
季承要娶的这个女人叫马晓琴,是个保姆。当时季承那母亲身体不好,为了安心工作,就决定找个保姆照顾母亲彭德华。
马晓琴是四川妹子,干起活来任劳任怨,每天总是用心照料季家一家老小的生活,把屋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做好一日三餐,给彭德华擦洗身体,打理家中的花花草草。季家人非常满意。
虽然有马晓琴的精心照料,但彭德华的身体还是一日不如一日,在1994年去世了。这也让本就关系不太好的季承父子俩之间爆发了巨大的矛盾。当时的丧葬费要四万元,季羡林提出一人出一半,季承拒绝了。自打继承记事起,都是母亲日夜操劳,扛起这个家,任劳任怨,默默付出这么多年,却换不来季羡林对她多说一句话。季羡林甚至扬言:我和你母亲没有感情。
季承为母亲感到委屈,母亲的付出不值得。他认为这4万元认为这不是钱的事儿,是父亲一生都在亏欠母亲,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这钱他应该出,也必须他出,他必须弥补。
这还不算,随后发生的这件事情,更是让本就水火不容的父子关系,直接降至冰点。
季羡林辞退了马晓琴。因为他听到了儿子和保姆之间的闲言碎语。
季承在和保姆马晓琴的相处过程中,他发现,马晓琴和母亲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对她格外关心,而马晓琴也早就倾心于这个儒雅的男人,久而久之,两人发生了感情。
但是在季羡林这个传统的男人看来,他们无论是在年龄上还是在家世上,都是不匹配的,对于两人的感情,他无法接受。
然而,季承却认为父亲不理解他。
于是,两人决裂。
季承带着马晓琴搬离了老宅,父亲反目成仇,13年来没有联系过。
季承的再婚遭到很多人的议论,很多人也说他老牛吃嫩草,也有人说马晓琴和他结婚,其实是看中了他的财产。
对于这些,季承不想去解释。2005年,他顶着这些压力和马晓琴结婚了。婚后,两人过得很幸福。
在2008年,马晓琴为他生下一个儿子。老来得子的季承非常高兴。同时也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个虽然聚少离多,却依然关心自己的父亲。
那一天,她抱着儿子,带着妻子,来看望父亲。一见面,季承就“扑通”一声跪在季羡林面前,哭着向父亲请罪。季羡林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说:你何罪之有啊,我何尝不是天天想念你。
父子两人冰释前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遗憾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季羡林由于病重,在八个月后去世了。季承悲痛欲绝。
【时光言情】
季承恨父亲的原因,无非是父亲这些年对母亲的刻薄,对子女的疏离,父亲的心里根本没有他们,对待外人都比对他们好。
父亲平时有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也从来不给家里人吃。有客人登门时,他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脸上始终是和蔼可亲的笑容。在季承的记忆中,父亲从来没有对他这样笑过。
1991年,姐姐季婉如生重病住院,身为父亲的季羡林只是去医院看过她两次,甚至在她弥留之际,父亲都没有陪伴过她。
但是,如果是父亲的学生生病了,他都会第一时间带着礼物去看望。
父亲常年在外,家里的大小事务都是母亲一手操办,孩子也是她一人拉扯大。父亲却从来不关心母亲,不同母亲亲近,也不帮她处理家务,不愿和她多说一句话。
在母亲来北京生活时,父亲甚至不愿意和母亲同睡一张床,母亲只得睡客厅。季承替母亲感到委屈。
对于这些,季羡林无话可说。因为他的父母早亡,童年时被寄养在叔父家,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几乎没有享受过什么家庭温暖。没有被爱过,所以不会爱。
季羡林在书中记载,家庭对我总是没缘分的,我一看到它就讨厌。
童年的遭遇,长大后包办的婚姻,这些经历,注定了季羡林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去爱。 这些伤害,一旦造成,却要用一生的时光去弥补。
如果他们能早日放下过往的恩怨,学会和内心和解,想必他们的家庭生活会更加幸福。 相爱不易,珍惜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