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陈独秀病逝。临终前,他对小自己29岁的妻子说:我死后,请马上改嫁,但有一件事绝不能做。
1930年,潘兰珍发现隔壁搬来一个姓李的老先生,南京人,他的样子像个读书人,偶尔出门卖字,生活无人照顾,身上的衣服看起来又脏又旧。平时也不怎么与别人交往。
这个李老先生就是陈独秀,当时他的两个儿子相继被杀害,政府还悬赏三万大洋通缉他。他只能隐姓埋名,住在贫民窟里。
一次,陈独秀生病,晕倒在路上,恰巧潘兰珍路过看见,把他送去医院。潘兰珍见他可怜,生病了也没人照顾,就留在医院照顾他,出院后,也时不时去家里看他。
李陈独秀非常感激她。
之后,两人经常闲聊。潘兰珍说起自己的往事。17岁那一年,被一个工头欺负,生下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了。然而,周围的人并没有同情她,反而是嘲笑她,这让潘兰珍很自卑。或许是时隔多年,或许是已被人嘲笑习惯,潘兰珍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内心毫无波澜,十分平静。
没想到,陈独秀却拍案而起,愤怒地说:世道浑浊,可惜如今还不能扫除这些恶棍。陈独秀的愤怒,与其他人的嘲笑或是不痛不痒的安慰截然不同,也让潘兰珍觉得眼前的李老先生是个伟岸的男人。
随着两人的交往,渐渐产生了感情。这一年,陈独秀51岁,潘兰珍29岁,不久后,他们同居在一起。并且收养了一个女孩。
1932年,陈独秀被关押到南京监狱。潘兰珍看报纸才知道,和自己朝夕相处的丈夫竟然是陈独秀,她看到报纸上的照片时,差点就喊出来:这不是我家李老头吗?
此时的陈独秀,以为自己隐瞒潘兰珍多年,她应该不会再搭理自己,可没想到,善良的潘兰珍来了,她强忍着泪水埋怨道:编的真像,一会南京人,一会儿姓李,这回真成南京人了。
她将上海的工作辞掉,在监狱旁边租了个小房子,每天给陈独秀送饭,为他泡茶端水,整理书籍资料,跑腿联络,甚至把手工活带到狱中,只是为了多陪陪他。陈独秀坐了五年牢,潘兰珍陪着他,这让陈独秀感激不尽。
出狱后,他们到四川生活。儿子陈松年又带着一家老小过来投奔他们,生活一下变得拮据。潘兰珍都当掉了自己的戒指和耳环,这让陈独秀心中异常难过。
幸好,当时教育部邀请他编写一本《小学识字课本》,预支了两万元给他,陈独秀答应了。他不顾自己体弱多病,通宵达旦地编写,完成后,陈立夫觉得“小学”两字不太好,让他改一下。陈独秀觉得受到质疑,文人的清高让他接受不了,拒绝修改。
教育部见事情闹僵,也不敢用陈独秀的稿件,但也没有把两万元收回去。然而,强烈的自尊心让陈独秀至死都没有动过那钱。
一次,家中实在是没钱买米了,潘兰珍提出,从那两万块钱中拿一点去买米,陈独秀,勃然大怒,他大发脾气:我陈独秀绝不会为五斗米折腰,哪怕会冻死饿死。
潘兰珍不知道丈夫为什么发这么大的脾气,也不懂得丈夫心中的坚持,和强烈的自尊心。
其实,如果陈独秀能够稍微妥协,他们也不至于过得那么辛苦,甚至说,飞黄腾达也不是难事儿。当时他被释放的时候,当局就曾来拉拢他,许他高官厚禄。但陈独秀不愿妥协,也不会去妥协,因为他是铁骨铮铮的陈独秀。
贫困的生活,长期营养不良,摧毁了陈独秀的身体。1942年,陈独秀离世。临终前,他拉着潘兰珍的手,依依不舍地说道:兰珍,我对不起你,让你跟着我吃苦受累了,我去后,如果有合适的人,可以速改嫁,安度后半生,但是切记,不可拿我的名声去换钱。
陈独秀离世后,潘兰珍一直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养活自己,生活虽然艰苦,但从未利用陈独秀的名声去获利,没有变卖过丈夫留给她的遗物。对于丈夫的遗言,她一直谨记于心,唯一没有遵从的是,改嫁。直到1949年去世。
【时光言情】
陈独秀在人生最低谷时,到了潘兰珍照顾他,给他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不离不弃陪他走过那段最艰苦的岁月,即使穷困潦倒,也没有半句怨言,可以说,潘兰珍对陈独秀的感情是最纯粹的。
潘兰珍虽然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但是她却在危难逆境中,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支撑着爱人的希望。
能够遇到潘兰珍,可以说是陈独秀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