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个半死!”4月18日,云南,一男子凌晨正在睡觉,突然听到有敲门声,男子迷迷糊糊就打开了门,谁料,竟是一头大象,男子瞬间清醒,连滚带爬躲到了床下,而大象在屋内自顾自的觅食,网友:“一动都不敢动。” (信息来源:《下次看清楚才能开门了,吓得巴死!》抖音账号) 云南深山里的村庄,本该安静祥和。凌晨三点,沉寂却被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住在村里的老张被惊醒,揉着眼睛开了门。门外站着的,不是人,而是一头足有三米高的亚洲象,庞大的身躯几乎抵住了门框,老张吓了一跳。这头巨象丝毫不客气,旁若无人地开始在老张家“觅食”,水果、挂着的腊肉,全都被它用长鼻子卷走,甚至连堆在墙角的玉米也没放过,也被它津津有味地吃光。老张呆呆地看着,惊恐万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东西被这不速之客一扫而空,地上留下了一片凌乱的景象。 这种人与大象“亲密接触”的情况并非只有一处,在云南西双版纳的许多村庄都频繁发生。这些现象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深层原因?面对这些体型巨大的亚洲象,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和谐共处? 亚洲象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虽然云南的亚洲象数量有所增加,但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却在不断缩小,失去了三分之一的面积。更让人担忧的是,象群的栖息地变得零散,像一个个孤立的小岛,被道路和农田分隔,阻碍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自由移动。有限的栖息地难以提供足够的食物,即使种植了大量的象草,也难以满足象群不断增长的需求,迫使它们不得不冒险进入人类居住的地方寻找食物,2021年那次备受关注的北迁象群事件就是一个例证,17头大象长途跋涉1300公里,实际上是它们为了生存空间做出的无奈选择。 为了减少大象和人的矛盾,科技手段正在帮助解决问题。在亚洲象国家公园的备选区域,安装了红外相机和智能广播系统,它们可以快速发现象群,并且及时发出警报。“以前大象来了只能靠喊,现在手机一响就知道方位,安全多了。”一位村民如是说。但是,预警覆盖的区域和精准度,在复杂多变的地形条件下还有改进的余地。 除了使用无人机观察象群、秘密投放食物、远程提供医疗帮助等灵活的干预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与大象的直接接触,从而有效避免人员伤亡之外,我们还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根据大象的数量、行为习惯以及地形地貌等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干预策略,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有些地方尝试了一种新的方法,叫做“大象友好型农业”。具体做法是,在种植橡胶树的林子边上,种一些香蕉、玉米之类大象喜欢吃的农作物,或者把一部分农田变成专门给野生动物留的缓冲地带。这样做,既可以减少大象糟蹋庄稼带来的损失,又能发展生态旅游,吸引游客。这种新方法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不错的收入,也让人看到,人跟大象和谐相处是有希望的。不过,要让更多地方都用上这种方法,还面临一些困难,比如土地怎么分配、技术上有没有人指导、农产品卖给谁等等。 政府给村民买了野生动物伤人保险,到现在已经赔了不少钱,超过一亿元了。但是,赔偿的钱跟村民实际损失比起来,还是差一些。怎么才能既保护好野生动物,又不让村民吃亏受穷,是个大难题。光提高赔偿金还不够,可以试试别的方法来补偿大家,比如发展生态旅游,让村民一起参与管理野生动物。另外,申请赔偿的手续能不能简单点,鼓励更多村民来保护野生动物。 此外,设立亚洲象国家公园,将零散的保护区域连接起来,为象群创造更宽敞的生活空间,是非常有意义的策略。不过,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土地方面的协调工作,同时还需要当地居民积极参与进来。 人与大象的冲突,其实反映了人类该怎样与自然相处的大问题。这些突然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野生动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它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入侵”,什么又是和谐的“共生”?云南人和大象的故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借助科技的力量,依靠合理的政策,再加上当地居民的努力,我们正在尝试寻找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方法。 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做到人与大象和平相处,让大象出现在人类生活区域不再引起恐慌,而是带来一种和谐美好的感觉,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火到人民日报!”云南,民警泼水节巡逻,短短2小时就“捡”了12个小孩,奇怪的是
【7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