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我国洲际导弹首次发射,但计算弹头的落脚点却难住了众多科学家,一位扫了数十年厕所的老人站了出来,仅用了一支笔、一叠纸,就准确推算出来弹头落脚点!当得知老人的身份后,众人却坐不住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0年5月,中国首次发射洲际导弹的消息振奋了全国,导弹划破长空,承载着国家的希望与实力,然而一个棘手的问题却让科研人员犯了难:如何精确计算弹头的落点,以确保回收的准确性? 中科院的专家们夜以继日地钻研,翻遍资料、反复推算,却始终找不到答案,中央为此拨款百万,试图攻克这一难题,但进展依然缓慢,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位72岁的老人站了出来。 他叫束星北,平日里在青岛医学院扫厕所,推着拖把、提着水桶,毫不起眼,然而他仅凭一支钢笔、一叠纸和一个老式计算器,十几分钟便交出了精确无误的计算结果,当他的身份揭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 束星北1907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他自幼聪颖,八岁便对算术着迷,少年时已在纸上勾画复杂的几何图形,1924年,他考入杭州之江大学,后转入山东齐鲁大学物理系,正式踏上物理学之路。 1926年,19岁的他自费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美国堪萨斯州拜克大学和加州大学,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公式。 1927年,他转至德国柏林大学,进入爱因斯坦的研究所,21岁便大胆给这位科学巨匠写信,并附上两篇论文,爱因斯坦不仅回信,还邀他担任助手,参与实验。 虽然因种族歧视,他在实验室仅工作两月,但这段经历让他站上了世界物理学的前沿,之后,他又辗转英国爱丁堡大学、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成后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回国。 回国后,束星北先后在南京中央军官学院和浙江大学任教,培养出李政道、程开甲等杰出学生,1945年,他在浙江大学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部雷达,信号清晰稳定,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 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1958年,他被错判为“危险分子”,失去教职,被判三年劳动改造,工资从800元骤降至20元,生活陷入困顿。 改造期满后,他被调往青岛医学院,一边讲课,一边负责打扫教学楼的厕所,每天,他推着拖把,面对污秽,却从不抱怨,闲暇时,他抓起纸笔,继续推算物理公式,脑中的科学火花从未熄灭。 1979年,洲际导弹的发射计划进入关键阶段,弹头落点计算成为卡住项目的瓶颈,钱学森听闻束星北的名字,力荐这位隐于市井的老人。 72岁的束星北接到任务时,身体已然虚弱,但他没有犹豫,接过一支钢笔、一叠草稿纸和一台简陋的计算器,走进一间小屋,十几分钟后,他递交了计算结果,数据精确到令人咋舌。 专家们反复验证,挑不出丝毫差错,更令人敬佩的是,当得知中央为此准备了百万奖金时,他摆手拒绝,淡淡地说:“为国家做事,不要钱。”这一刻,束星北的才华与品格震撼了所有人。 当众人得知这位扫厕所老人的身份时,会议室陷入一片寂静,束星北不仅是曾与爱因斯坦共事的物理学家,还培养了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被誉为“中国雷达之父”。 他外号“束大炮”,因学术上从不妥协,敢于当面指出错误,哪怕对方是大牌教授,这种刚直的性格让他在学术圈声名远扬,也为他带来了不少坎坷。 1972年,李政道回国时向周恩来总理提及老师的才华,称其不逊于世界顶尖科学家,不久,束星北恢复自由,被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聘为研究员。 60多岁的他重拾教鞭,投身海洋物理研究,讲课时手握粉笔,声音洪亮,办公室的桌上永远堆满公式和图表。 束星北的贡献不仅解决了导弹落点的难题,也引发了社会对人才价值的深刻反思,他的故事传开后,人们感慨于他在逆境中的坚持,也为那个年代对人才的埋没感到惋惜。 1980年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国防科技的重大突破,而束星北的计算无疑是这历史性一刻的基石之一,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展现了科学家在困境中对真理的执着与对祖国的忠诚。 1983年,束星北因病去世,享年76岁,弥留之际,他提出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希望为科学再尽一份力,可惜这一愿望未能实现,他的墓地被草草埋在青岛医学院操场边,后来被新楼覆盖,了无痕迹。 然而他的精神却如星辰般永存,束星北从扬州的少年书生,到与世界科学巨匠比肩的学者,再到扫厕所的老人,最终以一纸计算震惊世人,他的一生,诠释了科学的纯粹与报国的赤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科技人物 | 中国雷达之父——束星北》
1956年,北京中南海,看着手中的报告,周恩来面沉似水,突然,他猛地站起,拿起电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