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9年,71岁的朱升提出告老还乡。朱元璋十分不舍,提出要给他封爵,朱升谢绝了。朱元璋又说:“既然你不接受爵位,那就让你儿子来辅佐朕吧。”朱升听后,长跪不起。 很多人知道刘伯温但没听说过朱升,很多人都以为这刘伯温料事如神,却不想实际上朱升的影响力是比他更大的。 这样的人物为何辞官呢?按理说他的能力还很有发挥的余地,但谁知道这朱升倒是心如磐石,并不为外力所屈服。 朱升年幼之时是农活和读书两不误,但即使这样他在学习这件事上展现出的天赋也是非常卓然的,后来他又致力于搜集一些传说和古人事迹。 学着学着又开始研究起了卦象,就是这样的技能在今后在朱元璋那里立了大功,当然那个时候两人还不认识。 再到后来,这朱升又开始了研究各种刑法,同时他将自己的讲解和所学知识都毫不吝啬的教给有求知欲的学生们,这就可以知道朱升是个非常博学有头脑并且仁爱的人。 在兵荒马乱之际,他携家人避难,但是他并没有堵上自己的耳目,反而是一直在观望着天下局势,当时的天下主流是朱、陈、张三股势力。 后来他住的地方被朱元璋带兵马围了起来,要是这守城的将士真与朱军打起来,苦的还不是百姓,并且当时朱升已经分析过双方势力,他发现守城的结果最终还是败。 既然如此为何不让百姓免于战乱之苦呢?于是他毅然决然的前去劝降,那个时候,他面对的可是两军的箭簇呀,最终他还真的舌灿莲花的将此事说成了。 之后,他“诸葛亮”的名气就传开了,朱元璋听说之后欣然前往,朱升很聪明,他并没有拒绝,反而是将自己的优势拉到最大,献出了“九言策”。 甚至能说这是朱元璋此后征战天下的思想根基,后朱升跟着朱元璋干,在婺州一役,朱元璋多有疑虑,于是在朱升那里找强针剂。 朱升就将自己的“看家本领”拿出来了,他非常谨慎虔诚的问占,于是觉出了这一场仗可以打赢,但是必须得有耐心,甚至时间长达九个月。 这话让朱元璋大笑,耐心照做,没想到竟然真的成功了,这朱升是真的厉害,除了这次之外他还有过很多次谋略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就有翻阳湖大战。 侍奉君侧不容易,但凡有一个计谋失利换来的就可能是杀头的罪过,但是朱升的功绩太高计谋太好,以至于朱元璋将他视为“至亲”。 但帝王情有多少人敢赌,赌了就可能像李善长、冯胜、刘伯温等等,这朱升很机智,他的目光总是非常长远的,所以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真要在朱元璋手下办事到时候别说是什么爵位了,不一定自己的命能不能保住,就连家人族人的命可能都要被连坐,所以他打算辞职不干。 但是朱元璋不愿意呀,深切表达了自己对他的重视,可是朱升已经摸清了其脾性,所以并不打算在朝堂久留。 后来朱元璋看实在是改变不了他的心意,就想办法将其子纳入群臣之中,这下朱升和朝堂的关系就怎么都断不了。 朱同其实为人聪敏,但是他为人处世、处理政治关系上面和其父相比还是差得远,本来做官做的好好的,突生变故。 还是涉及到了当年的一桩大案,也就是蓝玉案,此案当中死的人也是不计其数。 朱元璋这时候已经完全忘记了曾经所说的保朱同平安的话,该下手时却是毫不手软。 这场政治大动荡中,朱升以自己的智慧保全性命,也算是功遂身退了,过起了平淡的生活。
1365年,刘伯温指着太阳中间的一个黑点,焦虑地对朱元璋说:“东南方向必定折损一
【1评论】【3点赞】
cz
朱升“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遵循这方针政策,取得了最后胜利。
用户36xxx53 回复 04-21 14:12
他没有黑啊
丁先生 回复 用户36xxx53 04-21 19:29
听话要听音,是说刘伯温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呲牙笑]
赵永斌
其实就是低调
游方郎中
低调其实就是自律,就是用秩序与规则约束自己的实力。。。良性可持续的诀窍是实力与规则均衡和谐,自由与自律均衡和谐,
冬草夏虫不语冰 回复 04-21 18:45
肯定不仅只是低调自律,而是对本家重八入骨几分的认识和拿捏
佛心道骨
朱升刘伯温单安仁,朱元璋的三大谋臣!
用户10xxx06
为儿子求了免死金牌,最后儿子还是被朱元璋杀了
杞人无忧 回复 04-21 16:49
免死金牌有啥用?
只争朝夕
翻阳湖?鄱阳湖吧[滑稽笑]
陈觅
汤和说得更准确,朱家会爆
不凡
可能看透重八的为人,懂得及时的避险[得瑟]
今晚打豆豆
明后期的大臣们像狗一样盘皇帝的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