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评分:[星星][星星][星星][星星]
春日荐片季 李安的电影耐得住细琢,哪怕是第一部片的【推手】李安 ——也是个迷影的小彩蛋,就是郎雄饰演的父亲老朱,在儿子美国的家中,与不懂中文的老美儿媳妇自然无话可说,儿媳玛莎也觉得老朱的到来影响了她的写作,于是老朱就闷着看中文电影录像带,但他心中无聊烦躁,也看不下去,这其中一部片,就是当年但汉章导演、夏文汐主演、改编张爱玲作品的【怨女】:大v荐电影
李安特意挑了【怨女】中,夏文汐饰演的银娣伺候老人吃饭的画面,同样也是两代人冰冷、难于沟通的代际关系,与【推手】的家庭矛盾形成互文;
其次,老朱觉得【怨女】不好看,也是李安的自嘲,他预料到观众也会觉得【推手】的故事太平常、也觉得不好看——
当年【推手】和【喜宴】的剧本,在中影分获第一二名,中影找李安拍戏,李安真正相中的是【喜宴】,【推手】虽然剧本好,但李安害怕大家不爱看老年人当主角的戏、会影响票房、商业成绩不好,那或许就没有机会拍【喜宴】了,还好,制片人徐立功的帮衬,以及李安思量过后最终交出惊艳作品,也让他的“父亲三部曲”,开了一个好头。
当然,“怨女”也是儿媳玛莎——老朱起床后要打太极、禅坐、做中式早餐,热油锅的声响还是很大,这对职业写稿的玛莎来说,是一种打扰,而两人言语不通、鸡同鸭讲、老朱喜欢哼唱京剧,就加剧了玛莎对老朱的排斥,西方人对私隐的看重。
当然,饮食习惯不同就更明显,老朱自己炒菜、做中餐,玛莎吃的是清冷的沙拉,李安也用同一屋檐下、但老朱和玛莎独自在各自空间缄默吃饭的画面,来表明这种隔阂——
这种冲突,就会反映到王伯昭饰演的儿子晓生身上,孩子的中文教育啦、空间居住的隐私啦、老人的安置啦、老朱和玛莎互相听不懂但又很care对方在说什么啦,都在三人共进晚餐时爆发出来,而李安则以开篇的长镜头、无台词的交待、空间的隔膜,就把老朱和玛莎的冲突体现得清楚明了,也奠定下【推手】探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文化差异和亲情关系的何去何从。
比起老朱是地道的北京人,妻子玛莎是标准的北美制造,晓生的文化认同则是中西结合,他是电脑高材生,是曾经移民大潮下,较早一批从中赴美的优秀人才,而他发现老朱还藏着晓生母亲的照片、偷偷思念时,老朱说对不起晓生妈妈,因为当年只能顾小孩,也就是晓生,无法保护妻子,又交待出那不可说的十年对他们一家人的迫害,以及为何晓生励志出国、接父亲来美过好日子的决心——
因此,就不难理解,晓生对父亲的责任感和愧疚,他既想孝顺父亲,也想做个通情达理的好丈夫,但两代人、两种文化背景的人的生活差异,还是让他陷入难以兼顾的两难。
契机则是老朱在他教太极的中文学校,认识了教烹饪的陈太,陈太也是随女儿在美生活,两人彼此很有好感,聊得也投机,一次陈太的烹饪课教室装修,她只能带着包包子的学员们挪到老朱的太极课一边,而老朱此时施展了他的绝招,推手,把学员推向陈太的包子桌,打破空间隔膜,一起包包子,则又是李安对空间巧妙处理来比喻关系的一笔。
晓生因为父亲写了书法、装裱好、换上隆重的西装去送陈太,而嗅到了一丝解决家庭矛盾的契机——
他希望撮合老朱和陈太,这样两老同住,无论是养老院,或搬出,都更叫人放心,但陈太和老朱都是明白人,两人都懂得儿女的意思,所以尽管二人互有好感,可不想老了被儿女拿捏摆布,都选择离开儿女的家。
老朱自己找了中餐馆洗碗的打工,但洗得精细、速度慢,跟不上出餐速度,被老板驱离,餐厅工友都帮着老朱求情,但老板强硬无礼的态度引发了老朱的怒火,他再次使出了自己的太极推手绝招——任老板如何推搡,他都纹丝不动,面对老板找来的混混的群攻,老朱一招也就打趴下他们,直至警方到来、上了新闻,才让晓生找到不辞而比的父亲……
李安也在此时点明了【推手】的意义——面对老朱的出走,儿子和玛莎都心生惭愧和无奈,面对老板粗鲁的驱离,老朱唯有以功夫回击,这其实,都是在说中国人的分寸:
老朱因为一辈子都会忍、懂得分寸,不愿儿子难做,也想给自己体面,所以选择离开;老板不懂得分寸,才让老朱气到倔强保持尊严;玛莎的抱怨、晓生对玛莎的责怪、晓生刻意撮合老朱和陈太,也都失了中国人的分寸,而唯有保持推手式的四平八稳、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亲情、爱情、各种关系,才能有呼吸的空间,才能和谐相处。
影片结局,老朱和陈太在老年学校道别后,陈太在门口驻足,老朱也追了出来,他问陈太,下午有空吗,陈太思索几秒,答道,没事,老朱重复,没事、没事,这当然是说下午有空,两人可以约着聊天、活动,却也是说,两人各自搬出小家、和子女见面更多三分情、也能过一段自在自主的日子,是“没事”——
分寸到了,情谊长久,没事,就好,李安温柔地点破,也温柔地给予了这场普世的家庭冲突,温柔的出路,他从第一次拍电影起,就是最好的华语片导演之一。
以及,怀念郎雄和王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