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美国长期以来都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在政治场上,“亲华”的指控甚至等同

环球新动向 2025-04-20 11:08:46

众所周知,美国长期以来都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在政治场上,“亲华”的指控甚至等同于叛国。 但是却有这么一个美国政客,不仅被中国人民视为“老朋友”,在美国政坛同样也拥有崇高的地位。 他就是亨利·基辛格,推动中美邦交正常化的传奇人物,同时也是美国政坛中最了解中国的政客。 在2023年的一次纪念里根的活动上,曾经有个美国上将向基辛格提问应该如何战胜中国,而他的回答却出乎在场所有人的预料。

中美为何大部分时间都在对立 之所以有人问基辛格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美两国的长期对立导致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个国家从来没有真正形成过密切的合作和同盟关系呢? 对于这个问题,基辛格比任何人都有发言权。 因为他生命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都在做一件事——访华。 根据统计,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基辛格访华一百多次,平均半年一次,说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都不为过。 对于中美关系,基辛格的看法往往一针见血,“冲突是选择,而非必然”,这是他对中美关系作出的总结。

毋庸置疑,中国和美国都是拥有“毁灭性力量”的大国,但是两国却拥有完全不同的历史价值体系,而且都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自信。 你可以嘲笑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健康,说他们人均地理文盲,他们甚至还会坐下来和你一起吐槽。 比如tiktok上就有不少美国人自我吐槽,说自己在地图上连中国在哪里都找不到。 可是你一旦否定“民主自由”,那么就等于触犯了他们的底线。 同样地,中国人自然也有自己的底线,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两个国家的人民,在这一点上始终无法共情。

在中文中,介绍某个地点,往往是从大到小,比如“中国北京市”,而在英文里,恰好是反过来的。 这不仅仅是语言习惯的问题,同时也证明了美国人和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具体点来说,中方往往以宏大概念和长期历史进程来制定政策,为了未来的某个目标,中方可以长期坚定地执行一项政策。 即便政策制定者者已经去世,他的理念也能够被后来人所理解。 在这一方面,历史上早有先例,商鞅虽然被处死,但是死后秦国上下依然在执行他的法令,才有了后来的统一六国。 而美方则更加关注当下,他们有一系列当务之急需要解决,当然这也有一部分选票政治的作用在里面。

总统的选前承诺必须尽快实行,无论这么做会不会损害自己或其他国家的长期利益。 奥巴马当年从伊拉克撤军是如此,如今特朗普加征全世界关税也是如此。 总之,在基辛格看来,中美的对抗来源于价值观差异,而价值观是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还有意识形态决定的。 而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他本人一向都是持悲观态度,他认为中美关系已接近“永久对峙”的边缘。 除非两国能够在外交上做出突破,既不同于冷战时期对于不同意识形态的遏制,也不同于盲目妥协,否则很难有什么大的进展。 如何战胜中国是个伪命题 在基辛格刚接触中国的那段时间里,这个国家带给他无数的震撼,中国不同省份的人,在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如果是在欧洲,他们绝对会成为两个国家的人。

可是在中国,他们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遭遇天灾或是外敌入侵时,中国人所迸发的凝聚力是美国人很难想象的。 抗战时期,中国人“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2008年,中国接连遭遇极端寒冷天气和大地震,但是这个国家依然给我们带来了有史以来最精彩的一届奥运会。 中国人的坚韧、团结在基辛格的内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而美国一开始建国的时候,还只是一个松散的邦联,直到现在每个州还拥有不同的法律和生活习惯。 再加上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种族,种族间的矛盾也长期困扰着美国。

那么美国究竟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战胜中国呢?“当美国的凝聚力超过中国时”这是基辛格给出的答案。 可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如果真有这么一天,美国还需要战胜中国吗? 最近这些年来炒作的中国威胁论,难道不正是因为美国内部存在问题,需要对外转移矛盾吗?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环球新动向

环球新动向

环球新动向,让您第一时间掌握全球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