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美对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台海、南海,仿佛热点都只烧在“第一岛链”。 但美国

东南亚岛民 2025-04-20 14:33:25

提到中美对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台海、南海,仿佛热点都只烧在“第一岛链”。 但美国兰德公司却在报告里翻了个锅底,把焦点挪到一个你可能没在地图上标红的小地儿:马六甲海峡。 别看它长得像条窄胡同,却是中国七成石油进口的必经之路,一旦出事,全国老百姓开锅煮饭都得捏把汗。而美国,正盯着这条命脉盘算盘——封了它,看你怎么活。 可中国也不是等着挨打,中缅管道早就修起来了,吉布提港也悄悄开张了。这场“绕不过去”的地缘较量,才刚刚开始。 马六甲不是“海峡”,是中国能源的咽喉眼 2016年,中国全年净进口原油3.78亿吨,其中有2.59亿吨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占比高达68.52%。换句话说,全国老百姓开的汽车、烧的锅炉、点的灯,有一半能源是靠这条小海峡送来的。

这条海峡,全长不到千公里,最窄处仅2.8公里,却是全球最繁忙的海上航道之一。 全球超过40%的海上贸易、30%的石油运输,都要从这儿过。美国兰德公司在其公开报告中直言:“谁控制马六甲,谁就掌握亚洲能源命脉。”

问题来了,中国自己造不出马六甲,只能过。而这条航道,上面坐着谁?美国第七舰队。从新加坡、马来西亚、到菲律宾,美军舰艇可以在48小时内完成封锁演练。 那么,中国怎么办?一个字:绕。

从2004年起,中国提出中缅油气管道计划,目标明确——建一条“马六甲绕行通道”。起点是缅甸西南海岸的马德岛,终点是云南昆明,全长1600多公里,穿越高原山谷、雨林沼泽,工程难度堪比修进西藏的青藏铁路。

2017年4月10日,这条管道正式投运,中国首批进口原油在缅甸马德岛卸载后,不再过马六甲,直接进入中国西南腹地。 这条管道,是战略,也是政治,是对百年海权困局的一次现实突破。可问题是,它的年输送能力仅为2200万吨,仅占全国原油进口总量6%。

和马六甲的2.95亿吨比,是蚂蚁对大象。结构性依赖没有根除,瓶颈依然存在。 这也是兰德公司报告中屡次强调的判断:“中国目前的替代通道规模不足,一旦冲突发生,马六甲封锁将立刻引发中国能源系统震荡。”这不是猜测,是美方战略推演里的标准剧本。

但中方显然也没有坐以待毙。接下来——轮到马德岛的“隐藏价值”登场。 马德岛不大,通的却是中国的“战略毛细血管” 从地图上看,缅甸南部的马德岛只是一块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的小岛,但自从中缅管道建成,这里就成了中国的“印度洋能源支点”。 这个小港口不简单。码头总长度480米,可同时停靠30万吨级油轮;港区建有12个储油罐,每个直径80米,高22.5米,总容量超过100万立方米。 这些硬件设施,全部由中国中石油及中港联合承建,设备标准按照国家能源战略节点来设计。 2017年通油以来,马德岛的身份变化非常明显。

从一个“用电靠柴油发电机、交通靠摩托船”的小渔村,变成了电力全天候供应、道路连通市区、通信网络全覆盖的中缅合作样板区。村民家门口种的是热带香蕉,背后跑的是中石油的油罐车。 更重要的是,这条管道并非只为中国“转运”原油那么简单。

在2020年中缅高层会谈中,缅方明确提出,希望通过这条管道进一步扩展天然气、化肥等基础产业配套,中国也提出建设“油气走廊经济带”的计划。 也就是说,从马德岛到云南,再到成都、武汉、长三角——一条“能源毛细血管”正在成型。不只是原油运输,还要带动产业链、就业链、物流链。 可惜的是,这条毛细血管毕竟不是主动脉。 2200万吨的吞吐能力,在全国用油量每天1000万吨的背景下,作用有限。这就意味着:中国“绕马六甲”成功了一半,但还远远不够。

下一步,如果美方真的在马六甲上打“主意”,那么中国必须有第二把钥匙。这把钥匙藏在哪?兰德公司的视线转向了“非洲之角”。 兰德公司点名:中国要守住的不止马六甲,还有这一片海 美国智库可不只是写写报告,他们的本行是模拟战争。2023年,兰德公司完成一份模拟报告,题目叫《亚洲能源航线封锁下的中国反应能力评估》。 这份报告结论极其直白:“如果美方在马六甲封锁通道,中国将在21日内出现原油紧缺;若中缅管道遭干扰,中国南方工业链将在28日内断流。” 这份报告还特别提到中国在吉布提的保障基地,称其为“印度洋的观察哨”。资料显示:吉布提基地于2017年7月正式启用,距亚丁湾约10公里,地处红海与阿拉伯海交汇点。

这是中国首个海外保障点,重点保障中远洋船队与护航任务。 2020年,中非论坛期间,埃塞俄比亚总理明确欢迎中国扩大在吉布提港口的投资,并提出建设“中非物流走廊”。 这意味着,中国正在悄悄织网,补上马六甲之外的“远海能源路径”。

除了海上,中国还推进中俄、中亚等陆上能源通道。2022年,中国与俄罗斯签署扩建“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协议,目标年输送量380亿立方米。 这条管道从西伯利亚一路穿越黑龙江,最终接入吉林、辽宁,弥补东北冬季用气压力。

三条路线,一海两陆,正逐步构建起中国的能源“三重防火墙”。不依赖任何一个点,不指望任何一个邻国。要的,就是战略回旋余地。 结尾的结尾,还是兰德公司给出一句评价:“如果马六甲是上半场,那非洲之角、俄罗斯管道就是下半场。美国需关注的不止是台海,还有整个中国的能源通道图谱。”

他们看得明白,我们当然更不能糊涂。这个棋盘上,每一步走得慢,代价就是战略被动。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东南亚岛民

东南亚岛民

聚焦东南亚地区,洞悉国际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