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柴春泽回绝了父亲给他搞到的招工名额,并喊出了“我要扎根农村,争取奋斗

爱吃凉历史 2025-04-20 19:53:26

1972年,柴春泽回绝了父亲给他搞到的招工名额,并喊出了“我要扎根农村,争取奋斗60年”的口号,而他也因此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知青楷模,那么他后来有没有兑现承诺?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柴春泽,1952年出生在河北青龙县,家里条件不算差。他爹是个抗日老兵,建国后当了干部,算得上有点背景。柴春泽从小聪明,在赤峰六中读书时成绩拔尖,是老师眼里的好苗子,同学心中的牛人。那时候,他不仅是学习好,还特别活跃,组织能力强,谁都觉得这小子前途无量。 可到了1971年,国家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柴春泽没犹豫,直接报名去了内蒙古翁牛特旗玉田皋公社插队。要知道,玉田皋那地方可不咋地,风沙大,地贫,生活苦得能把人逼哭。不少知青去了没几天就扛不住,给家里写信求救,想着咋赶紧回城。可柴春泽不一样,他打定主意,要在这儿扎根,把青春献给农村。 1972年,柴春泽的父亲看儿子在农村受苦,心疼得不行,托关系给他弄了个回城工作的名额。那年头,能回城可是多少知青梦寐以求的事儿。父亲写信劝他回来,字里行间全是期望。可柴春泽不干,他回信不光拒绝了,还批评父亲不该走后门,说自己要“扎根农村,争取奋斗60年”。这封信不知咋的传了出去,轰动一时。 很快,《辽宁日报》《人民日报》都报道了他的事儿,那句“扎根农村60年”成了金句,传遍全国。他被请去各地做报告,从北京到天津,讲得热血沸腾,激励了一大堆年轻人下乡。那几年,他收到的信多得装了六七麻袋,有崇拜他的,也有问他咋坚持的。他都一一回信,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大家。 在玉田皋,柴春泽不是光喊口号的主儿。他带着知青和村民干实事,种水稻、修水库,硬是把1700亩旱田和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稻田。村里人过去吃不上白米饭,现在也能敞开肚皮吃了。他还请来技术员教大家种地,村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村民们都夸他,说这小伙子有本事,真干实事。那几年,玉田皋的面貌变了个样,柴春泽的名字也在知青圈里越来越响。 可好景不长,1976年,柴春泽因为一些原因被抓了,进了监狱,整整蹲了三年。那时候具体发生了啥,外界知道的不多,但这三年对他来说肯定不好过。监狱里条件差,他却没闲着,硬是学了珠算,还坚持读书。1979年,他被证明无罪放了出来,可出来后日子不好过,知青的光环没了,生活得从头开始。 刚出狱那会儿,他只能去砖厂干活,烧砖扛砖,累得够呛。可他没抱怨,咬着牙往前走。后来,他听说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招生,抓紧机会考了进去。靠着以前的底子和这股不服输的劲儿,他考上了,毕业后还留校当了老师。 在学校教书那几年,柴春泽特别认真。他教学生不光教知识,还讲自己当知青的经历,告诉他们啥叫坚持。他的课很受欢迎,学生们都喜欢听他讲。凭着这份努力,他好几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日子也慢慢稳定下来。教育这条路,他走了几十年,算是给自己的人生找了个新方向。 2012年,柴春泽退休了。按理说,到了这岁数该享福了吧?他却闲不住,琢磨着咋继续帮老知青们。他建了个网站,叫“柴春泽网站”,专门给当年的知青搭个平台,让大家聊聊过去,联络感情。他还帮玉田皋的村民卖粮食,隔三差五联系买家,用自己的方式回馈农村。 回头看,柴春泽喊“扎根农村60年”的时候才20岁,60年后是2032年,现在还没到。可从1971年下乡到1976年被捕,他在农村整整待了5年,后来虽没一直在农村,但退休后通过网站和卖粮,变着法儿为农村出力。他没在农村待满60年,但那份心没变。他的承诺,不是非得用时间堆出来,而是用一辈子的坚持去诠释。

0 阅读:53

评论列表

江山无限

江山无限

2
2025-04-20 21:55

点赞点赞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