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永恒的生命线与时代的辩证法 (2025年4月21日) 1934年的赣南

刘昌刚呀 2025-04-21 05:36:19

群众路线:永恒的生命线与时代的辩证法 (2025年4月21日) 1934年的赣南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硝烟尚未散尽,毛泽东在瑞金沙洲坝的土坯房里写下《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文献,不仅为中央苏区军民指明了突围的方向,更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永恒智慧。当新时代的曙光照亮东方大地,重读这篇经典文献,我们触摸到群众路线的思想精髓正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一、群众生活:政治认同的物质根基 在长冈乡的田野调查中,毛泽东发现群众对扩红运动的抵触源于"没有柴烧"的困境。这种细致入微的民生观察,揭示了政治认同的生成密码:群众的革命热情不会凭空产生,它必须建立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基础之上。当苏维埃政府组织合作社解决食盐紧缺,当土地改革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政治认同就转化为支持革命的磅礴力量。 这种政治经济学智慧穿越时空,在当代脱贫攻坚战中绽放异彩。精准扶贫政策将"两不愁三保障"作为底线要求,正是抓住了群众生活的物质根基。当贫困群众住进安全房、喝上放心水,当易地搬迁户在扶贫车间找到工作,他们对党的认同就从抽象概念转化为真切感受。这种认同的转化过程,生动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存在决定意识的哲学原理。 二、工作方法:实践智慧的辩证统一 毛泽东用"过河"的比喻阐明任务与方法的关系,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论述揭示了实践哲学的精髓。在瑞金时期,苏维埃干部用"门前钉木牌"的方法落实代耕制度,用"流动仓库"解决粮食运输难题,这些充满创造力的工作方法,将革命理想转化为具体实践。这种实践智慧的本质,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新时代的基层治理创新延续着这种智慧基因。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流程再造提升行政效能,北京市"接诉即办"机制用大数据精准捕捉民生痛点,这些创新实践都闪耀着方法论创新的光芒。数字技术的应用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工作方法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方法论精髓。 三、群众路线:穿越时空的价值坐标 从中央苏区的"关心群众生活"到新时代的"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路线的精神内核始终如一。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而是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创新发展。当"互联网+政务"打破服务壁垒,当"全过程民主"拓宽参与渠道,群众路线的实践形态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源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层逻辑。群众路线既是认识论——"从群众中来"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又是方法论——"到群众中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场上,防控策略根据群众反馈动态调整,疫苗研发兼顾不同群体需求,这种科学决策与群众路线的完美融合,创造了人类抗疫史上的中国奇迹。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望,《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这份诞生于危难之际的文献告诉我们:群众路线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而是需要用心血浇灌、用智慧培育的实践艺术。当新时代的党员干部继续书写"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答卷时,群众路线的思想火炬必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0 阅读:0
刘昌刚呀

刘昌刚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