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原本是他“美国优先”口号下的核心工具,但眼下,这把工具已经开始反噬共和党自身。随着四个坏消息接连传来,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成为其政治生涯的“滑铁卢”。
第一个坏消息,是共和党内部矛盾激化。据美国《国会山报》披露,多名共和党议员私下希望最高法院介入,叫停特朗普的单边关税措施。共和党策略师布莱恩·达林直言,许多议员因担心失去选民支持而不敢公开反对总统,只能寄希望于司法干预。得克萨斯州参议员特德·克鲁兹等特朗普盟友也公开批评关税“变相增加消费者负担”。
有分析认为,共和党党内分歧的根源在于经济压力。正如北卡罗来纳州参议员汤姆·蒂利斯所说,若关税战持续到2026年中期选举,共和党可能重蹈1982年失去26个席位的覆辙。为应对危机,7名共和党参议员推动立法,要求国会收回关税决策权,限制总统滥加税的权力。
不仅如此,白宫内部的博弈同样激烈,贸易顾问纳瓦罗作为关税政策的“鹰派”代表,与财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形成对立。4月9日,贝森特和卢特尼克趁纳瓦罗不在场时,说服特朗普暂缓部分关税,以避免金融市场崩盘,这一行动暴露了特朗普团队的分裂,也显示关税政策已难以为继。
第二个坏消息,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遭到学界强烈抵制。当地时间4月19日,包括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弗农·史密斯在内的900多名经济学家签署“反关税宣言”,指责政策“缺乏经济依据”,将导致“自找的衰退”。这封联名信强调,关税的实际代价由美国工人和消费者承担,物价上涨与供应链混乱已使中小企业陷入困境。
第三个坏消息,是民调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关税政策不得人心。CNBC最新调查显示,特朗普在经济问题上的支持率跌至43%,55%的受访者明确反对其政策,49%的美国人预计未来一年经济将恶化,悲观情绪达到2023年以来峰值,消费者对通胀和政府支出的不满,同步也在冲击特朗普“经济强人”的形象。
而第四个坏消息,则是4月以来,纽约、华盛顿等多地爆发抗议活动,反对特朗普政府以关税为名扩大行政权力、缩减联邦机构规模。示威者批评政策损害公民权益,并导致移民问题恶化。与此同时,关税的连锁反应蔓延至实体经济:波音公司因中国暂停采购,面临市场份额萎缩,美国港口新收费政策遭航运业抵制,农业和科技企业成本激增。
为此,加州作为对华贸易重镇,率先起诉特朗普政府“违宪加税”,16个州随后效仿。加州州长纽森指出,关税导致该州损失超50亿美元,供应链中断使苹果等企业利润率下降1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若政策持续,美国可能在2025年陷入技术性衰退。 当前,特朗普仍然保留着10%的所谓“基准关税”,并给了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天的缓冲期。按照他的说法,这样做是为了“推动谈判”。但纳瓦罗在解释时甚至无法说清有哪些国家在排队谈判,只能模糊地提到英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和以色列,这让人怀疑,他手里根本没有真正的谈判成果。
更重要的是,这场关税战早已不是美国一家的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直在密切关注美国的动向——中方并没有在这一阶段贸然行动,而是静观其变。面对美方压力,中国近期任命李成钢为国际贸易谈判代表,释放对话信号。彭博社称,中方此举是在等待特朗普政府主动点头,安排对应的贸易谈判代表,主动与中方就关税问题展开沟通。这也符合中方所强调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原则。
毫无疑问,特朗普若想在三到四周内与中方达成贸易协议,必须放弃“极限施压”策略,将对华关税降至合理水平,并明确贸易再平衡的具体路径。毕竟,中美非官方渠道的沟通尝试屡屡受挫。前高盛总裁桑顿、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等人士愿居中斡旋,但白宫对此兴趣寥寥。有分析指出,特朗普坚持与中方领导人直接对话的策略缺乏灵活性,而中方则对“特式谈判”的突发性与不确定性存有疑虑。
从目前态势来看,特朗普若还不收手,等来的不只是党内的抵制,还有选票的流失、经济的恶化、国际信誉的下降等一系列麻烦。现在是2025年,如果再走回头路,付出的代价将比2018年更大。
至于中方态度,毫无疑问,如果美国主动暂停或调整关税政策,中国自然会根据情况作出回应,但如果美方依旧在试探、反复横跳,那中方也不会轻易妥协。毕竟,美国的内部矛盾已经到了不得不面对的地步。继续对抗只会加剧美国国内的问题,不仅伤害自己的产业,也会削弱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中方不是挑事的一方,但也不会主动做出单方面让步。
可以说,关税战已经进入关键阶段,特朗普若还在幻想靠着“高压策略”逼迫对手让步,只会让自己陷得更深,从美国国内的反应,到国际市场的反馈,再到党内的分裂,这一系列坏消息其实已经给他敲响了警钟。特朗普也是时候收手了,继续硬扛,不仅共和党将面临更大分裂,特朗普自己的政治前景也将蒙上阴影,现在全世界都在看,美国的下一步到底怎么走,而中国,正在等一个清晰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