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冷战结束后,美军对自身实力的焦虑感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急迫。在最近一场国会听证会上,美国印太司令帕帕罗上将就差把中国描述为“即将入侵美国并炸毁金门大桥的外星人”。他这次又说了哪些“好听”的话?
根据美媒的报道,帕帕罗的发言几乎就是美国军方的“标准剧本”。他反复强调中国军舰建造速度是美军的3倍,战斗机年产量高出20%,甚至断言中国在人工智能、高超音速武器等领域已形成“代际优势”。但问题是:美国军费是中国的3倍,2025年中国军费1.78万亿人民币,约合2500亿美元,而美国军费高达8860亿美元,帕帕罗这么称赞中国军事实力,对得起这笔高昂的军费吗? 当然,全世界都知道,美军装备的价格确实高到离谱,一艘美国伯克级驱逐舰的造价超过150亿人民币,而中国同类舰艇价格只有对方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性价比的差距让美军“造不起”,更深层次的原因,自然是无数“史密斯专员”永远填不饱的腰包。 帕帕罗的焦虑,本质还是“既要维持霸权,又舍不得花钱”的矛盾;眼下特朗普政府想要解决债务危机,只能一边削减预算,一边要求美军“用更少的钱对抗中国”,逼得军方只能靠渲染威胁“哭穷”。 但这种叙事正在将中美推向“冷战陷阱”。帕帕罗将台海、南海等中国内政议题包装成“自由航行”的挡箭牌,声称“放弃第一岛链不是选项”。但美军定义的“第一岛链”早已过时,中国东风21D导弹射程覆盖关岛,歼20隐身战机与空警500预警机组成的作战体系,早已打破美军“空中优势”神话。当美国试图用40年前的冷战思维框住今天的中国,结局只能是自欺欺人。
那么,帕帕罗口中的“中国速度”是否真实?拆解数据会发现,双方较量的不仅是数字,更是战略定力。 中国造船业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而美国仅剩0.2%。这种差距源于完整的产业链。中国一年下水军舰吨位相当于整个英国海军,而美国造船厂却因人力成本高、供应链断裂陷入瘫痪;事实上军舰的生产和民用船舶的生产还有点不一样,光有造船厂是不够的,其配套武器和设备的生产也要跟进,美军不仅造船厂不够,就连装备的供应商都勉强维持,比如生产隐身桅杆的生产商倒闭,现在美军只能给新军舰安装有着历史厚重感的“晾衣架”桅杆。 空中力量也是如此,帕帕罗宣称中国年产超过200架战斗机,远超美国的70架;算上辅助飞机,产能是美国的1.2倍。 除此之外,中国在高超音速导弹、蜂群无人机、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都建立了对美军的“非对称优势”,恰恰是美军最忌惮的问题。
新加坡防长黄永宏的警告一针见血:“中美冲突的破坏力远超俄乌,可能引发世界级灾难”。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的外长王毅,早在数月前就说过,中美两个大国总不能冲突起来,否则世界就要遭殃。 这个“遭殃”是全方位的,首先就是经济和贸易方面的核爆级影响:中美贸易占全球25%,冲突将瞬间瘫痪全球大多数供应链、生产线,甚至引发全球经济的崩盘;其次金融海啸,中国持有不少的美国国债,若中方抛售,美元霸权将遭遇史诗级冲击;最后是全球失序,从芯片到稀土,从疫苗到气候治理,世界早已离不开中国制造。美国智库坦言:“没有中国参与,任何全球危机都无法解决”。 王毅外长提醒“世界遭殃”,正是基于这种残酷现实。而美方的矛盾在于,既想遏制中国,又无法承受“脱钩”代价。 美军渲染“中国威胁”的本质,是维护霸权的路径依赖。但世界早就发生了改变,盟友离心、北约成员国担忧“被绑上反华战车”;美国制造业回流计划停滞,2025年工业产值仅占全球17%,不及中国30%;华盛顿的道义早就破产了,“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成了双标代名词。
我们对美国的“战争边缘游戏”早就厌烦了,应对手段也越来越直接。南海、台海不断演训、持续秀肌肉,只传递一个信号:我们对美国的游戏没有兴趣。帕帕罗们的“中国威胁”表演越卖力,越暴露美国的战略苍白。中美冲突没有赢家,但若有人非要撞南墙,历史会记住:是中国握紧了盾牌,而美国举起了石头。 当今世界要的不是“新冷战”,而是共同答案:那就是如何避免被霸权绑架?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中美找到共存之道”;但美国如果继续沉迷“对抗剧本”,结局只有一个:霸权加速崩塌,而世界被迫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