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吴成德,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吴成德将军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4-21 10:49:06

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吴成德,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生活艰苦。1996年,吴成德将军在84岁高龄时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可谓传奇而坎坷,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1951年,麦克阿瑟被解除兵权之后,李奇微接任了联合国军的总司令职务。   李奇微设计出了“磁性战术”来应对志愿军。   这一战术针对的是志愿军偏向快速决战的打法,其核心思想是利用联合国军的机动性和火力优势,通过快速打击与侧面牵制将敌人困住,进而达到“绞杀”敌人的效果。   “磁性战术”实施后,志愿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第五次战役的起点是在1951年。   经过数日的激烈战斗,志愿军迅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进入到第二阶段的作战。   然而,志愿军并未察觉到联合国的目的在于吸引志愿军深入,然后通过反击来消耗其战斗力。   在此阶段,志愿军第180师承担了在揪谷里至大龙山地区阻击美军陆战一师和七师东援的任务。   这个师的兵力不足1万人,而敌方美军的两支精锐部队共有超过5万人。   第180师依然成功地阻击了敌军的进攻。   然而,这场阻击战的代价极为惨重,许多志愿军战士在这段艰苦的战斗中倒下。   与此同时,美军对志愿军的补给线进行了疯狂的轰炸。   志愿军的前线部队逐渐陷入了困境。   志愿军指挥员彭老总及时指示后撤,但美军继续用火力封锁志愿军的退路。   第180师再次接到了阻击敌军的任务。   这一次,志愿军的主力部队已经进入敌军的火力网中。   第180师接到上级命令,撤至汉江以北并设防。   然而,敌军美军第24师和南朝鲜军第二师突然从180师的前方与侧后方突破,形成了包围之势。   敌人的机械化部队迅速围困了这支志愿军部队。   在与美军陆战一师和第七师的作战后,部队的资源几乎枯竭。   原本,韦杰指挥的第60军决定坚守阵地,等待援军,但敌人增兵迅速,围困越来越紧。   此时,指挥官吴成德下达了突围的命令。   然而,180师的人员和物资已所剩无几,突围的希望渺茫。   吴成德带领部队召开紧急党委会议,经过商讨后,决定各团分散突围。   吴成德骑马穿行于各团之间,了解突围进度。   途中,他在一处山口发现了300多名伤员。   这些伤员已无法继续作战,吴成德心中充满了矛盾,但最终决定留下来与这些伤员一起打游击。   吴成德带领伤员在山林中与敌人周旋。   然而,这支由吴成德和300多名伤员组成的小队最终还是被美军俘虏。   当时,原先300多名伤员已只剩下3人。   吴成德是当时志愿军中被俘的最高职位军官,他被关押在釜山战俘营。   美军试图通过酷刑摧毁他的意志,但吴成德坚持了下来。   1953年,中美停战协议生效。   约6000名坚决选择回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接待这些归国人员的机构被称为“归来人员管理处”,位于辽宁昌图县金家镇,这些人员的管理由东北军区负责。   尽管他们被俘,但绝大部分依旧坚守民族尊严。   在他们归国后,毛泽东主席为此特别提出了20字方针。   政府给予了他们热烈的欢迎。   然而,由于美军和国民党对这些战俘的渗透,部分志愿军中潜藏着间谍和敌特分子。   因此,归来人员的甄别成为了关键。   管理处开展了详细的审查工作,筛选出那些在战俘营中不畏艰险、坚持抵抗的忠诚分子。   根据他们的表现,管理处将这些战俘分为三类:一类是始终坚持对敌斗争,忠诚不屈的人员,恢复其党籍和军籍,并给予表彰;   另一类是在被俘期间有所动摇,但后来改正并积极参与反击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宽容;   第三类是那些叛变投敌的人,严格处理并开除党籍。   通过这三类的划分,绝大部分战俘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然而,这一切在1954年因“高R事件”发生了变化。   来自军区的指示要求提高审核标准,原本可以恢复军籍的人员,反而被改为仅承认被俘前的军籍,许多党籍也被取消。   新的一轮审核标准要求战俘们自我剖析时必须更多地提及自身的错误,而极少提及过去的英勇表现。   最终的甄别结果让许多归国战俘失望。   大多数人被剥夺了党籍和军籍,曾经有2900多名志愿军战俘是共产党员,但最终只有120多人保留了党籍。   吴成德返回中国后,尽管当时他和其他战俘并未被定性为战犯,但依然面临着不公正的待遇。   作为被俘的志愿军战士,吴成德被开除军籍,并被安置在辽宁盘锦的大洼农场担任副场长。   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明确恢复了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的名誉,并对180师覆灭的历史进行了公正评定。   此时吴成德已70岁,他得知自己和180师终于得到公正的评价,激动得泪如雨下。   参考文献:[1]郜合启.吴成德:志愿军中职务最高的被俘者[J].世纪风采,2008(7):43-46    

0 阅读:0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