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波无差别杀人高潮的几个特点: 凶手全是火气旺的单身汉,受害者六成是年轻女性,而且作案毫无逻辑可言。 从2024年12月到2025年4月,福冈、长野、埼玉等地发生的13起无差别杀人案里,凶手年龄最小的24岁,最大的44岁,全是青壮年男性。 这些人里,有的是刚出狱的累犯,比如埼玉县杀害15岁女高中生的谷内宽幸,24岁,有抢劫前科,出狱后在建筑公司打零工,住职工宿舍,平时连邻居都不打交道。 还有的是无业游民,像北九州市麦当劳刺杀案的凶手平原政德,43岁,失业多年,邻居说他半夜总放军队音乐,还经常怒吼,明显和社会脱节。 更夸张的是东京新宿区那个40岁凶手,案发前三天就在便利店踩点,专门挑独行女性下手,监控拍到他作案全程只用了12秒,干净利落得像职业杀手。 这些凶手有个共同标签,“社会隐形人”。他们大多没稳定工作,没家庭,甚至没朋友。 比如长野县那个凶手,邻居说他“孤僻得像个幽灵,从来不出门”。这种状态和日本的“茧居族”现象高度重合。 根据日本内阁府数据,日本有超过100万茧居族,他们长期闭门不出,靠父母养老金生活,一旦父母去世,就可能陷入生存危机。 像2020年曝光的铃木丰案,58岁男子为了冒领父亲养老金,和尸体共处七年,这种极端案例背后,正是经济停滞和社会疏离的双重压迫。 再看受害者,60%都是年轻女性,而且全是随机挑选。 福冈县北九州市的15岁女初中生在补习班回家路上遇害,凶手平原政德后来交代“只是想看看血的颜色”;东京新宿区20多岁女性当街被割喉,凶手连刺五刀后若无其事地离开,监控显示他作案前根本不认识受害者。 为什么凶手总盯着年轻女性?这和日本社会对女性的规训有关。日本职场文化要求女性“独立体面”,深夜独行被视为常态,反而给了凶手可乘之机。 凶手们似乎形成了一种“弱者狩猎”逻辑,年轻女性体力较弱,反抗能力低,而且公共场所监控死角多,便于快速作案逃离。 这些案件背后,是日本社会积重难返的结构性问题。经济停滞导致年轻人失业率高达12.4%,非正式雇佣比例超过30%,很多人被迫从事低薪工作,连便利店店员时薪都只够买1.5份便当。 这种生存压力下,部分人心理扭曲,把怨气发泄到无辜者身上。 比如埼玉县凶手谷内宽幸,中学时就在社交平台发“谁都行我想分尸”的言论,成年后两次犯罪,本质上是长期压抑的爆发。 根据日本内阁府调查,60%的受害者遭遇性暴力后选择沉默,因为“说了也没用”。这种社会冷漠加剧了暴力循环。 2024年京都大学研究发现,78%的无差别杀人凶手有长期失业或被社会孤立经历,他们就像被扔进黑暗森林的困兽,最终把屠刀挥向更弱者。 现在问题来了:日本社会该怎么破局?加强警力巡逻?增设监控? 这些措施或许能治标,但治本还得从根子上解决经济和心理问题。比如扩大就业培训、完善心理疏导机制,甚至调整职场文化。 不过,日本政府似乎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议员甚至称“这是个别现象”。 当整个社会对“他人痛苦”脱敏,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 这种现象,会不会在其他国家重演?咱们又该如何防范? 观察者网——《日本多地发生无差别杀人事件,我使馆提醒在日公民注意安全》
日本这波无差别杀人高潮的几个特点: 凶手全是火气旺的单身汉,受害者六成是年轻女
鹏天云光
2025-04-21 11:08:47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