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年冬,两朝帝师翁同龢,在街上看到一个衣着破旧的男孩在卖春联,一问之下,对联竟是孩子所写,翁同龢大惊:“小小年纪,竟自成一家,日后必将大魁天下也。”
男孩儿名叫刘春霖,十分好听的名字也蕴含着十足的希望,在充斥着灰暗的满清显得煞是灼人,但谁也没有想过,最终少年会因名字而入老佛爷法眼。
但是此时的男孩儿尽管获得了翁同龢的赞赏,却依旧改变不了家境贫寒的事实,只是今天用对联换来的钱多了些。
等到男孩儿回家,开心的将这件事告诉父母,母亲很是开心,父亲则心道:“好小子,这是遇到贵人了啊。”
他一直知道刘春霖生性乐天,也很是聪慧,从刘春霖启蒙先生对其喜爱的程度就能看出。
这次刘春霖卖春联被人赞不绝口,他才突然想着,是不是该送刘春霖到一个更好的书院去读书?
很快,喜气洋洋的过完年后,刘春霖被父亲带到了父亲当差的保定,就这样刘春霖前往莲池书院读书。
在莲池书院期间,天资聪颖的刘春霖很是受先生喜爱,但是过分聪明的他表现极为优异,引起了同窗的嫉妒。
本想早早参加科举的他,却因为家境贫寒,始终不得门而入。
幸运的是,在莲池书院崭露头角的刘春霖成功获得了书院院长吴汝伦的赏识。
吴汝纶就是刘春霖人生路上十分重要的一位贵人,在长达十余年的书院生活里,刘春霖几乎时时跟随吴汝纶学习。
书院生活结束后,刘春霖立志参加科举,恰好此时因为慈禧的大寿,清政府放出一波恩科的名额,刘春霖抓住这个机会向院长吴汝纶请行:“老师,我想去试试这场科举。”
吴汝纶比较欣慰:“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去吧孩子,你此去定能蟾宫折桂、金榜题名。”
刘春霖就这样离开了十余年的书院生活,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北京城的道路。
天资聪颖的刘春霖十分优秀,很快就过五关斩六将,获得殿试名额。
到了这里刘春霖依旧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杀出重围的,但是最后一步刘春霖怎么也预料不到,他竟然因为自己的名字而获得被钦点状元的荣誉。
话说那是1904年,刚刚经历过八国联军屠戮的北京城已经满是死气,驻扎在东交民巷的洋大人污浊了整座北京城,眼看着腐朽的大清即将被扫入历史的角落。
此时依旧手握大权的老佛爷慈禧已经要过自己的七十大寿了,这场殿试已经要落下帷幕,谁是状元,谁成探花就在慈禧一念之间。
慈禧百无聊赖的翻着大臣们整理好的入选试卷。
她翻到的第一份是来自广东士子的答卷,字迹秀丽,文采斐然,但是这位大臣选定的魁首却姓朱,叫朱汝珍。
慈禧心道:姓朱,祖先就是抢了朱家的江山,还是广东人,现在不知道多少叛乱分子在广东藏匿,这些叛乱分子就是仗着天高皇帝远,不然让他来北京城试试。
在慈禧的碎碎念中,朱汝珍这位魁首的试卷被无情地丢在一旁,慈禧书甩甩手,像丢了一份垃圾。
紧接着慈禧就眼前一亮,因为她看到下一份答卷字迹十分流畅,书法圆匀平正,十分讨人喜欢。
朱汝珍的书法虽然也不错,但和这份比起来就有些不够看了。
接着慈禧看到这个考生的名字叫“刘春霖”,而且家就在直隶。
“春霖?春风化雨,我大清现在就是需要一场绵密的春雨来拯救啊,这难道是上天派给我大清的人才?”慈禧高兴地告诉左右。
随即,一旁的侍奉小心翼翼地收起刘春霖的考卷,又捡起刚刚丢在一旁的试卷,整理齐整放回慈禧桌案。
只是这次排在第一的就成了刘春霖。
刘春霖就这样成为了状元,成为那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大清的最后一位状元郎。
只是很快,大清就被推翻了,中华家在孙中山先生的带领下,建立了民国政权。
刘春霖后来曾出仕民国,但民国十七年后就选择了退隐。
后来溥仪登基伪满洲国,想要拉拢刘春霖这最后一位状元撑场子,刘春霖直接写信痛斥溥仪的行径。
但这遭到了日本人的报复,占领北平后就第一时间抄了刘春霖的家。
而刘春霖这位状元郎依旧坚守气节,宁死不仕,后来刘春霖专心于资助国家的教育和慈善事业。
直到1944年去世之前,刘春霖为学校捐赠了许多书籍,还在家乡兴建小学一所。
而且在黄河泛滥成灾时,刘春霖奔走各地,请求政府赈灾和移民,他发起的“河北移民协会”先后组织多次移民,救援了大量灾民。
这位“第一人中最后人”的人生十分传奇,少年天资聪颖,中年金榜题名,晚年坚守晚节。
唯一遗憾的是刘春霖在胜利之前就病逝了,没能看到胜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