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至2019年,南京一女子精准预测天气,频繁购买航班延误险。她成功押中900次航班延误,获利300万元。然而,警方认定其行为涉嫌骗保。面对质疑,法院这样判! (参考资料:女子遭遇900次延误航班,获赔300多万元!真相令人目瞪口呆 事情要从2015年的一天说起。李芳当时在一家公司从事普通的文职工作,薪资不高,生活过得紧紧巴巴。因为工作需要,她经常要乘坐飞机出差。有一次,她像往常一样购买机票时,顺手勾选了航班延误险。谁能想到,这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小动作,竟成了她之后“生财之道”的开端。 那天,李芳在机场候机,广播突然通知她所乘坐的航班因恶劣天气延误。起初,她和其他乘客一样,心中满是焦急与无奈。但很快,她收到了一条短信,提醒她因航班延误,购买的延误险可以申请理赔。 按照提示操作后,没过多久,几百元的理赔款就到账了。这笔意外之财让李芳眼前一亮,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悄然萌生:既然航班延误有赔偿,那能不能通过研究航班延误的规律,专门靠购买延误险赚钱呢? 说干就干,李芳开始了她的“研究”。她利用业余时间,疯狂收集各大航空公司的航班信息,研究不同航线、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航班延误概率。 她还下载了好几个天气预报软件,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对比分析天气数据。为了获取更准确的信息,她甚至加入了一些航空爱好者论坛,与网友交流航班动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李芳逐渐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她发现,某些航线在特定季节,遇到恶劣天气的概率较高,航班延误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大。 例如,每年夏季,南方一些城市经常会受到台风影响,途径这些城市的航班延误率明显上升。掌握了这些规律后,李芳开始付诸行动。 每次在购票前,她都会仔细查看天气预报,筛选出那些延误概率高的航班,然后大量购买航班延误险。有时候,为了增加“收益”,她还会用家人、朋友的身份信息一起购票投保。 如果航班最终没有延误,她会在起飞前及时退票,虽然会损失一部分手续费,但相比可能获得的理赔款,这点损失微不足道。而一旦航班延误,她就能获得一笔不菲的赔偿。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甚至数万元。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李芳不再满足于单打独斗。她拉拢了一些亲朋好友,组建了一个小团队。她向团队成员详细传授自己的“经验”,安排专人负责收集航班信息、分析天气数据,其他人则负责用各自的身份信息购票投保。为了避免引起保险公司的怀疑,他们还制定了一套“操作流程”,每次理赔时尽量分散,不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李芳和她的团队如同“开挂”一般,成功押中了900多次航班延误,累计获得理赔金高达300万元。李芳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辞去了原本的工作,买了豪车,住进了高档小区,过上了奢靡的生活。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保险公司在日常数据筛查中,发现了异常。同一批人频繁购买航班延误险,且理赔成功率极高,这显然不符合常理。保险公司立即向警方报案。警方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调查。经过长时间的摸排和取证,最终锁定了李芳及其团队。 当警察出现在李芳面前时,她还一脸茫然,坚称自己没有违法。在警方出示的大量证据面前,李芳才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但她始终认为,自己只是利用了规则的漏洞,并没有虚构事实,不应该被认定为骗保。 那么,李芳的行为究竟是否构成犯罪呢?从法律角度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规定,保险诈骗罪是指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规,采用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在这个案例中,李芳虽然没有直接虚构航班延误的事实,但她购买延误险的初衷并非为了正常的出行保障,而是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通过故意制造保险事故(有计划地购买延误概率高的航班延误险)来获取不当利益,且涉案金额高达300万元,已远远超过了保险诈骗罪中“数额较大”的标准。因此,她的行为完全符合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这起案件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李芳确实聪明,能够发现规则的漏洞并加以利用,但这种行为违背了道德和法律底线,必须受到制裁。也有人指出,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和风险管控方面存在漏洞,才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完善相关制度。 无论如何,这起案件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各种诱惑,但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触犯法律。同时,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应加强风险管理,堵塞漏洞,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毕竟,法律的尊严不容践踏,公平正义才是社会的基石。最终,等待李芳的将是法律的严惩,她也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为什么苏州没有机场?
【8评论】【3点赞】
汤军平
真是笑话,你保险公司设计产品时不考虑全,人家正常买,怎么叫诈骗,?
major
嚴懲,以免擾亂正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