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的一个晚上,二姨和她女儿来家里做客。我写完作业就在客厅陪她们看访谈节目。那期讲的是一对夫妻的患难爱情,特别真实细腻,背景音乐也配得好,没看多久我就感觉喉咙发紧。
我妈从厨房端菜出来,看见我在用手背抹眼泪,就笑着说:“哟,你还看哭啦?”然后她转头对二姨和她女儿说,“看,在那儿偷偷擦眼泪呢,这么大个子还这么爱哭,还挺多情的。”说完她把菜放桌上,让我快去洗脸吃饭。
二姨看着我跟着笑,她女儿好奇地跑过来,仰着头凑近我,看见我藏在手背下的脸后,怪笑一声就跑开了。
节目里的悲痛感动,加上家人的调侃和小辈的围观,让我感觉特别羞耻,还有点绝望。我蒙住眼睛,坐在沙发边缘,两颊发烫,不敢抬头。
到了高一晚自习,全班一起看感动中国。教室里哭成一片,抽泣声、抽纸声不断。我一边大口喝水,一边用右手拇指掐食指关节,强忍着情绪,然后笑着跟同桌说:“这有什么好哭的,你们都太容易感动了吧?”
那个我一直有好感的男生,眼睛红了一圈,转过头不可思议地看着我,过了好久说:“你怎么这么冷血?你真可怕。”
十岁那年,我弓着腰坐在客厅,眼泪里混着铅笔灰,滑稽又窘迫。从那以后,我就觉得表露情感特别羞耻,再也没说过“想家,想爸妈,也想你”这样的话。
十五岁那年,我在教室里装无情,桌下藏着被掐红的食指。无论暗恋还是接受感情,无论朋友远去还是情人别离,我都说不出“舍不得,等等我,我爱你”这样的话。
现在看来,那些调侃根本不算啥,但那时候对我来说,就是这件小事改变了我的性格。我明明情感丰富,却不敢说出来,怕被嘲笑,再也不敢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