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酸!近日安徽蚌埠,独眼女子因左眼左耳受损,无法工作,想办个残疾证补贴家用,却被工作人员告知:“你还有一只眼睛是好的,办不了残疾证!”女子情绪崩溃,发视频说:“我办不了残疾证,可我找工作别人都说我残疾不要!我离婚了还要抚养孩子,找不到工作怎么生活啊!” 信源:果然视频 安徽蚌埠的初春,天还带着一丝料峭的冷意。张女士站在人社局门口,手里攥着那份没被盖章的残疾鉴定申请表,眼泪却早已止不住地往下流。 张女士今年37岁,独自带着6岁的女儿生活。丈夫早在她受伤后便提出离婚,说得坦白:“你现在成这样了,我看不到未来。” 她没哭,也没挽留,把女儿紧紧搂在怀里,就当是认清了一个人。 她不是没努力过。工伤理赔只够她维持一年生活,之后,她开始找工作。 可她的左眼戴着义眼片,左耳听力受损,说话时需要人面对面大声交流,否则她根本反应不过来。 她面试过酒店前台、超市收银、服装导购,几乎每次话还没说完,对方就说:“我们可能不太适合你……” “我是不是可以办个残疾证,至少有点补贴?”这个想法她藏在心里很久。不是她贪图什么福利,而是实在撑不住了。 家里靠低保,女儿幼儿园收费不高,但每月的生活、吃饭、房租、买药,样样要钱。她总得找个出口,哪怕只是象征性地得到点认可——我是真的“过得不好”。 可当她带着体检报告、诊断书、小心翼翼地站在残联窗口前时,工作人员只翻了几页资料便合上档案夹,冷静地说:“你这情况不属于评残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及《中国实用残疾评定标准》,一只眼失明,另一只眼视力高于0.3,是不构成视力残疾的。” 张女士愣了半天,然后小声问:“那我这只废掉的眼睛算什么?我这不是残疾人吗?” 工作人员语气淡定:“你还有一只眼是好的。” 那一刻,她仿佛被推到了悬崖边上,心口发闷得喘不过气。 她很想说——我也不想只有一只眼看世界!我也想靠自己生活!可社会不认我是个健全人,国家又不肯认我是个残疾人。那我,到底算什么? 她忍了很久,回到出租屋后,终于崩溃地录下了那条视频:“我找不到工作,没人要我。 我带着孩子生活都快过不下去了,你们说我不是残疾人,可那些单位都说‘我们不招残疾的’。那我到底怎么办?我不配活着吗?” 视频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评论区炸了锅。有的网友愤愤不平:“标准太死板了,纸上谈兵。” 也有医疗工作者在评论区解释:“标准是国家层面统一制定的,执行者没权越界,否则一旦评了,就要国家承担补贴与后续服务。” 可张女士并不想听这些理性分析,她只知道,现实把她困在了两难之间:想做正常人,社会拒绝你;想承认自己是残疾人,制度又说你“不够格”。 她说:“我一只眼看不到了,左边耳朵也听不见,但我照样给孩子做饭、洗衣服,天冷了带她穿最厚的衣服上学。 就连我疼得不行的时候,都没去医院开药,怕花钱。你说我不配当个好妈妈?不配当个有尊严的‘人’?” 媒体介入后,一些法律人士指出,这类评定标准确实有一定滞后性。 很多“单眼失明”“单耳失聪”的人,其实在现实就业中比双眼视力模糊者处境更难,但却因为另一只眼“勉强合格”,便被一刀切地排除在外。而这种“灰区人群”,往往是最需要帮助的人。 张女士在采访中却说:“我不想靠救助活着,我想靠我自己养活我和孩子,可是现在连个机会都不给我。” 她不是个懦弱的人,从工厂干活到一个人跑医院配义眼、跑政策窗口,她都自己扛。只是这一次,她真的觉得,这个社会太冷了。明明她只想站起来,却不断被人按住了膝盖。 她说:“我知道国家要有制度、标准,可我们这些‘不够标准的残疾人’,活得才最不体面。你们一句‘你还有一只眼是好的’,听着好像是安慰,其实是一种抛弃。” 有一天,她带着女儿坐公交车,对面一个小男孩看着她的义眼问妈妈:“那个阿姨眼睛是不是坏掉了?”他妈妈低声说:“别说了,阿姨可能是残疾人。” 张女士轻轻一笑,回头看着窗外。
令人心酸!近日安徽蚌埠,独眼女子因左眼左耳受损,无法工作,想办个残疾证补贴家用,
柳烟绕古堤
2025-04-21 17:19:12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