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12日的凌晨,天还没亮,一片漆黑的老山142高地上,突然枪声大作。一名解放军战士胸口被子弹打穿,鲜血染红了身下的泥土,可他硬是用双手抠着地面,一寸寸往前爬。血流得再多,也挡不住他心中的信念——要把敌人炸退,守住阵地。 李海欣,1961年出生在河南临颍县的一个工人家庭。爹妈都是厂里的普通工人,家里不富裕,但日子过得踏实。小时候,他最爱看解放军,整天嚷着长大要当兵。1981年,他终于穿上军装,成了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119团7连的一员。新兵训练时,他特别能吃苦,扛着枪满场跑,汗水湿透了衣服也不喊累。没多久,他就成了连里的尖子,枪法准,胆子大,领导和战友都夸他有种。 1983年底,他被调到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那时候的老山,条件苦得要命,敌人就在眼皮底下。可李海欣不怕,冲锋时带头,防守时守得死死的。1984年2月,他带队收复老山主峰,硬是顶着炮火把阵地拿下来,立了功。6月,他被调到142高地当代理排长,带着15个战士守这个三面环敌的要塞。阵地物资少,他就带头省粮食,自己啃硬饼干,把软和的留给别人。7月1日那天,他带着大家对着军旗宣誓:“誓与阵地共存亡!”那声音,至今还在老山回荡。 1984年7月12日凌晨4点50分,142高地安静得吓人,突然草丛里传来动静。敌军400多人,分三路偷偷摸上来,想趁夜色打个措手不及。哨兵彭明林第一个发现,赶紧报告李海欣。他马上组织大家迎战,重机枪率先开火,子弹扫倒了一片敌人。敌军一看偷袭不成,直接硬攻,炮弹和高射机枪铺天盖地砸过来。战士们靠着坑道还击,手榴弹扔出去跟不要钱似的,阵地前全是硝烟。 战斗打到最激烈的时候,李海欣被高射机枪子弹击中右胸,伤口大得吓人,血止都止不住。战友想帮他包扎,他却推开人,自己爬向第一个地雷引爆点。泥土和血混在一起,他咬着牙往前挪,终于拉响了地雷。一声巨响,冲上来的敌人被炸得七零八落。可敌军还不死心,又组织第二波进攻。李海欣拖着伤口,又爬向第二个引爆点。半路上,敌军扔来的炸药在他旁边炸开,他被火光吞没,和敌人一起被炸得粉碎。 李海欣倒下了,但战斗没停。9班长杨国跃接过指挥,带着剩下的战士死守。9个小时里,他们顶住敌人6次进攻,干掉104个敌人,连敌军一个少校营长都没跑掉。阵地被炸得稀巴烂,工事塌了一半,弹壳满地都是。最后,援兵赶到,炮火把敌人轰跑,142高地保住了。可代价太大了:5个战士牺牲,5个重伤,4个轻伤,只剩1个人没受伤。 李海欣的事迹传开后,整个部队都震动了。战后,中央军委给他和杨国跃追授了“战斗英雄”称号,119团8连被叫作“老山十五勇士连”。142高地也改名叫“李海欣高地”,成了老山战役的象征。每年清明,麻栗坡烈士陵园里人挤人,大家来悼念他,墓碑前鲜花堆得老高。他的军功章和那本沾血的笔记本,被放进军史馆,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这场仗打赢了,不光守住了边疆,还让敌人老实了不少,给国家的和平发展争取了时间。李海欣和战友们的精神,被叫作“老山精神”,一代代传下来。 参考资料 熊武一 主编.当代军人辞典.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55
1984年7月12日的凌晨,天还没亮,一片漆黑的老山142高地上,突然枪声大作。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4-21 18:13: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