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神枪手王凤麟遭叛徒出卖,被日军围在山上,打到只剩一颗子弹时,他犹豫了:是打叛徒,还是打日军首领?最后,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王凤麟,1911年出生在黑龙江宁安县卧龙河村的一个穷苦农民家里。村子虽美,却穷得叮当响,乡亲们种地都填不饱肚子。他小时候脑子灵光,乡里人看他有出息,硬是凑钱送他去县城读书。后来,他考进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又进了山西学兵团第四期学军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他两个哥哥投身抗联跟日军干上了,家里音讯全无,村子也被日寇糟蹋得不成样子。这把火烧到了王凤麟心里,他铁了心要抗日。 1932年,他被派到马海山部队搞兵运,成功拉了一个营起义,自己当上了抗联第四军军直特务连连长。1935年,他去了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爆破技术,练就了一身本事。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回国加入八路军,成了山东纵队的一员。他把苏联学来的技术带到战场上,自己动手做炸药包,还教战友们怎么炸敌人的工事。他枪法也好,战场上总能一枪撂倒敌人,战友们都说他是个“活靶子克星”。 在八路军里,王凤麟打仗不要命。1942年的一场战斗,他右腿被炮弹炸伤,血流了一地,担架都染红了。医疗条件差得要命,医生拿锯子硬生生截了肢,他疼得满头大汗,却硬是挺了过来。腿没了,他没退缩,拄着拐杖也要上战场。那时候,日军对山东根据地扫荡得厉害,他带着伤员转移到马鞍山休整。这地方地势高,易守难攻,是个天然屏障。 可就在这时候,队伍里出了个叛徒唐云三。这家伙为了保命,把八路军的驻地情报卖给了日军。日军立马调了几倍的兵力,把马鞍山围得水泄不通。战斗打响时,山上只有50来号人,大多还是伤员。王凤麟拖着残腿爬到高处,靠着精准的枪法,一枪一个,把冲上来的日军打得不敢抬头。战斗整整拖了一天一夜,日军攻不上山,气急败坏地叫来飞机轰炸。炸弹把山头炸得稀巴烂,树都倒了,战士们死伤一大片,子弹也快打光了。 轰炸一停,日军又冲上来,八路军拼了命挡,可实在顶不住。王凤麟守在半山腰的狙击点,运气好,阵地没被炸塌。他靠着一块大石头,手里步枪只剩最后一颗子弹。腿伤让他跑不了,他知道这是最后一搏。就在这时,他远远看见叛徒唐云三跟一个日军军官站在一起。那军官肩章闪亮,明显是个大人物。王凤麟攥紧枪,恨得牙痒痒,想一枪崩了唐云三这个混蛋。可他又瞅见那军官在指挥,脑子里飞快转了起来:打叛徒解气,还是干掉军官帮战友争取机会? 这抉择太难了。子弹就一颗,错不了。他盯着那两人,手抖得厉害,心里跟打仗似的。杀了唐云三,痛快是痛快,可战局没啥改变;干掉军官,说不定能乱了日军阵脚。风吹过来,带着血味,他咬咬牙,把枪口挪向了日军军官。屏住气,一扣扳机,枪响了。那军官脑门中弹,扑通倒地。几乎同时,日军发现了他的位置,子弹炮火一股脑砸过来,大石头炸成渣,王凤麟也在火光里没了气息。 马鞍山最后没守住,但这场仗没白打。50个人干掉了100多个日军,那军官还是个少将级别的参谋官。他一死,日军指挥乱了套,后面的进攻也慢了下来,给其他地方的部队喘了口气。王凤麟死了,战友们难受得不行,把他埋在山脚一棵老松树下,立了个简简单单的石碑。他的遗物里有个笔记本,血糊了一片,上面写着他学的爆破笔记和没写完的抗战口号。 王凤麟的事迹很快传开了,山东根据地的战士们都拿他当榜样。晚上围着火堆,大家低声讲着他最后一枪的故事,眼里全是敬佩。战后,马鞍山战斗进了史书,成了抗战的一个标志。他的名字刻在纪念碑上,立在山脚,风吹日晒也没倒。有一年,老将军回来凭吊,摸着碑写了几句诗:“英魂守山巅,热血染齐鲁。枪声震敌胆,浩气永长存。”每到清明,附近村民会上山祭奠,摆满鲜花,松树呼呼响,像在送英雄。
1942年,神枪手王凤麟遭叛徒出卖,被日军围在山上,打到只剩一颗子弹时,他犹豫了
灵鹿踏花寻梦来
2025-04-21 19:01: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