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刘厥兰奉命炸日军碉堡,因紧张,他放错了位置,未能炸死日军,团长大怒,

功标青史 2025-04-21 20:23:53

1941年,刘厥兰奉命炸日军碉堡,因紧张,他放错了位置,未能炸死日军,团长大怒,正要出言骂他,下一秒却说他立了大功!

1941年2月,八路军计划攻打徐家楼据点。

八路军鲁中军区的首长,把这个艰巨任务交给了山东纵队一旅二团,二团团长叫王凤麟,王凤麟原来在抗联中担任连长,曾在苏联留学过,军事素养很高。

接到这个任务后,王凤麟开始派人侦察徐家楼据点的情况,没过多久,侦察员就跑回来报告。

据侦察员所说,徐家楼据点异常坚固,外面被围墙环绕着,里面为炮楼,而且这个据点地势很高,易守难攻,以八路军的武器装备,攻下徐家楼据点,难度很大。但徐家楼据点的存在,给八路军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很大威胁,对八路军来说,这个据点必须拔掉。

王凤麟想了想,决定组织爆破手炸掉日军的碉堡。

为此,王凤麟找了一张八仙桌,上面盖上七八层浸湿的棉被,下面装上轮子,这样,战士们就可以推着这张八仙桌往前走,八路军称之为“土坦克”。

紧接着,几个八路军爆破手,就推着土坦克一点点地往前走,其他战士给几个爆破手提供火力掩护。

土坦克在攻打平原地区的日伪据点时,很有用,但徐家楼据点比较特殊,这个据点居高临下,推着土坦克从下往上走,视野受到了很大限制,藏在土坦克的爆破手,很难看清日军的情况。而据点中的日军,则可以清楚地发现土坦克的情况,并对其进行射击。

土坦克前进了不到一半,就遭到了日军的集火,日军的机枪火力不断射向了土坦克,由于火力太猛,八仙桌上的七八层棉被也挡不住。不久,土坦克就被日军打掉了,藏在土坦克之中的几名战士全部牺牲。

王凤麟见状,就开始思索其他办法。

就在这时,爆破手刘厥兰主动请战。刘厥兰原来是一个煤矿工人,在煤矿中,他干的就是爆破工作,参加八路军后,刘厥兰成了八路军的一名爆破手。

不过刘厥兰的入伍时间比较短,心理素质和作战经验不如许多老兵,所以王凤麟才没有第一时间用他。

见刘厥兰主动请战,王凤麟也没有拒绝,因为他身边已经没有别的爆破手可以调动了。眼下,摆在两人面前的就一个问题,如何接近徐家楼据点?

王凤麟经过再三思考,决定声东击西,他率部从正面发起佯攻,刘厥兰带着炸药包,借着夜色的掩护,迂回至徐家楼据点侧后方,从侧后方摸上徐家楼据点。

出发前,王凤麟嘱咐刘厥兰,摸上据点后,把炸药包放在碉堡和围墙的结合部,只有这样,才能把碉堡炸出一道口子,战士们才能冲上并端掉这个据点。

刘厥兰记住了王凤麟的话,抱着炸药包就从据点侧后方摸了上去。与此同时,王凤麟率部发起佯攻,日军的注意力,果然被王凤麟吸引了,加上天色较黑,且刘厥兰行动小心谨慎,日军就没有注意到刘厥兰。

尽管如此,刘厥兰也是不敢大意,他小心翼翼地匍匐前进,在战友们和夜色的掩护下,刘厥兰顺利登上了徐家楼据点,且徐家楼据点的日军也没有发现他。

上了据点后,因为天黑,再加上紧张,刘厥兰找不到王凤麟说的那个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刘厥兰就把炸药包放在了碉堡旁边,因为在他看来,炸药包的威力这么大,放在哪里都差不多。放好炸药包后,刘厥兰往后退了一段距离,之后就拉火引爆。

没多久,徐家楼据点就爆发出一阵巨响。

听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王凤麟大喜,他认为,刘厥兰得手了,徐家楼据点,终于被打开了一道缺口。

等烟雾散去后,王凤麟拿起望远镜一阵观察,脸色瞬间就变了,因为徐家楼据点还好好的,除了围墙被炸掉外,据点的碉堡几乎毫发无损。他猜测,刘厥兰把炸药包放错位置了,不然碉堡不可能毫发无损。

不久,刘厥兰回来了,王凤麟看到他时,脸上写满了怒意,厉声说道:“你把炸药包放哪里了?”

刘厥兰这才意识到,他可能闯下大祸了,就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出口。王凤麟看到他这副样子,也就没有继续骂他,他开始思索其他攻打徐家楼据点的办法。

就在这时,几个战士跑过来报告,说徐家楼据点的日军没有了动静,连枪都不开了,请王凤麟拿主意。

王凤麟一愣,不知道日军在耍什么花样。

见日军一直没有动静,王凤麟决定做点什么,他叫来几个战士,让他们摸上据点,看看日军的情况。

结果,这几个战士没有遭到日军的火力打击,顺利摸上了据点,没多久,他们就跑过来向王凤麟报告,说据点里面的鬼子都躺在地上,似乎陷入了昏迷。

王凤麟闻言,赶紧带人冲上据点,将陷入昏迷的日军全部绑起来,徐家楼据点,终于被八路军拔掉了。

王凤麟一检查,大概知道了怎么回事,他叫来了刘厥兰,当面表扬了他,说他立下了大功。

原来,刘厥兰的炸药包虽然放错了位置,没有炸出一道缺口,但他把炸药包放在了靠近碉堡的位置,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力,把碉堡里面的日军震晕了过去。

可以说,刘厥兰的这个失误,反而帮了八路军一个大忙,不仅帮部队打下了徐家楼据点,还减少了许多伤亡,战后,王凤麟也是亲自嘉奖了刘厥兰。

0 阅读:63
功标青史

功标青史

古人日以远,青史字不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