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鱼王》 暮色中的巢湖泛起细碎金鳞,陈永红蹲在塘埂上撒下一把饵料,水面霎时

苏雁看娱乐 2025-04-21 20:31:31

《巢湖鱼王》 暮色中的巢湖泛起细碎金鳞,陈永红蹲在塘埂上撒下一把饵料,水面霎时翻涌如沸。这位55岁的渔家汉子被当地人称作"巢湖鱼王",他养殖的鲈鱼能长到半人高,鳜鱼甩尾能激起三尺浪花,年产百万斤的活鱼沿着长江水脉游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在鱼背浮沉的三十载春秋里,陈永红最引以为傲的不是产值报表,而是他独创的生态循环养殖体系。当同行们深陷"鱼病靠药、增产靠料"的怪圈时,他带着温度计和显微镜住进了塘口板房。某年盛夏暴雨过后,六十亩鱼塘突然浮起大片死鱼,妻子急得直抹眼泪,他却盯着显微镜里的轮虫样本两眼放光:"藻相没乱!这是鱼群应激反应。"三天后果然云开雾散,省水产所专家对着他记录的十二本水质日志连声惊叹。 塘埂上的太阳能灭虫灯在天黑时分次第亮起,像一串坠落湖面的星子。"杀虫灯替代农药,鱼粪发酵成有机肥,岸边种的中草药还能防病。"老陈粗糙的指节划过智能化投喂系统显示屏,涟漪般的蓝色光晕映着他眼角的皱纹。去年冬天,他带着合作社的乡亲们把养殖尾水净化成Ⅲ类水质,汩汩清流重新注入了巢湖支流。 当"长江十年禁渔"的号角吹响,这个初中毕业的"土专家"反而成了香饽饽。他编写的《淡水鱼生态养殖口诀》被印成防水册子,跟着集装箱活鱼车走南闯北。今年清明,跟着他学艺的90后大学生小赵在微信群里晒出检测报告:氨氮指标0.12,溶氧量8.7。"师父,咱们的数字化养鱼系统跑通啦!"老陈笑着把手机贴近耳边,听筒里传来哗啦啦的水花声,恍惚间像是听见了整个长江的脉动。 夕阳沉入湖底时,老陈照例要巡塘。手电筒的光柱刺破渐浓的夜色,惊起数尾银鳞跃出水面,在空中划出晶亮的抛物线。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弧线,恰似新时代渔民在绿水青山间写下的诗行。

0 阅读:0
苏雁看娱乐

苏雁看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