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光刻机技术到底已经到达什么程度了? 中国光刻机的故事,就像从“米粒刻字”到“纳米绣花”的逆袭,二十年前,咱们连指甲盖上刻电路都费劲,如今却能造出28纳米的光刻机,精准度达到头发丝的万分之一。 这背后是一群“技术狂人”的坚持:上海微电子的工程师用四倍缩小的投影镜头和六轴防抖台,硬是把机器精度推到5纳米,直接叫板国际巨头十年前的成果。 然而中科院更绝,捣鼓出全固态光源,功率冲上50瓦,理论上能支持3纳米芯片,连实验室里的外国专家都竖大拇指。 国产设备的“省钱大招”也让行业抖三抖。鼎龙股份的光刻胶价格只有日本货的六成,清溢光电的掩膜版误差不到3纳米,价格却比德国货便宜四成。 并且华为和新凯来联手搞出“四次曝光”的黑科技,用中端光刻机做出5纳米芯片,愣是在美国封锁线上撕开一道口子。更厉害的是长春光机所,他们研发的镜头虽然数值孔径比ASML低,但靠着量子隧穿效应,愣是摸到了3纳米的门槛,实验室数据直接让同行傻眼。 现在国产光刻机可不是摆设,军用领域稳稳拿捏,战斗机雷达、导弹导航芯片全用自家65纳米设备搞定。 然后民用市场更是杀疯了,华为中端手机的芯片、空调洗衣机里的控制芯片,都是国产28纳米光刻机反复曝光做出来的。 当然,困难也不是没有,中科院的光源功率还不到ASML的1%,十万个零件里四成还得进口,顶尖光学专家全国不到百人。 当年长江存储因为光刻胶出问题,两亿的晶圆说废就废,厂长气得摔杯子,但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边用边改”,就像二十年前谁能想到,当年拆苏联设备学技术的我们,现在能造出逼近世界水平的光刻机。 上海微电子的车间里,价值15亿的新机器24小时不停测试,800多个传感器盯着比绣花还精密的参数,这帮工程师的目标很明确:用三五年时间,把实验室里的3纳米技术变成生产线上的真家伙,从手摇机床到纳米绣花,中国光刻机的路走得艰难却踏实。
产光刻机再传喜讯!中芯国际的DUV光刻机实现了500小时连续运行无故障,这在
【7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