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3年的一个晚上,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的初稿已经摆在彭德怀将军的桌上,他正要提笔签下名字,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毛泽东的一张电报急速送到他面前,上面只有简短的几个字:“情况有变,不要签字!” 1953年6月的一个晚上,彭德怀将军正襟危坐,停战协议的初稿摊在他的办公桌上。这份凝结着无数将士鲜血的文件,即将为持续近三年的朝鲜战争画上句号。他拿起钢笔,心情无比凝重,这一刻,不仅关乎中国,也关乎整个朝鲜半岛的未来。 就在彭德怀准备落笔的那一刻,一名通讯员匆匆闯入,手里握着一封来自北京的急电。看到电文内容,彭德怀顿时眉头紧锁。毛泽东在电报中简明扼要地说:"停战签字必须推迟!"没有过多解释,但字里行间透露出事态紧急的信号。 七年后,当彭德怀回忆起这一刻时,他对身边的将领们感慨道:"还是毛主席看得远啊!如果我们就这样草草结束战争,必然是后患无穷!"然而,在当时接到这封电报的时刻,彭德怀的内心充满了疑惑和震动。 原来,就在三天前的6月18日,一直不愿中美停战的南朝鲜领导人李承晚,上演了一场"贼喊捉贼"的戏码。他先是假意按照停战协议将2.7万名朝鲜战俘就地释放,随后又派出大批军警以战俘私自逃跑的名义,将他们扣留监押。这一恶劣行径迅速引发国际舆论哗然,也让原本几乎尘埃落定的停战协议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 得知这一情况后,彭德怀立即去电"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质问这一严重违背协议的行为。然而,面对彭德怀的质问,克拉克并未正面回应,只是搪塞地表示这是一场"误会",并称将立刻与李承晚方面进行沟通。 这一切让彭德怀回想起1950年,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却不得不面对朝鲜战局的严峻挑战。那时,国内对于是否要与美帝国主义直接在战场上交锋,存在争论。正是毛泽东基于"保朝鲜就是保东北,保东北就是保新中国"的战略考量,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抗美援朝决策。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思想,表明了新中国不再任人宰割的决心。 在那个关键时刻,彭德怀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战略决策,并主动请缨领兵入朝。入朝后,志愿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先后通过五次战役,将战线从鸭绿江边推至38线附近,打破了"联合国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无力前推战线的美军不得不与中朝方面谈判。 北京的判断迅速传到了前线,毛泽东在审时度势后,于6月21日向彭德怀发出关键指示:"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这简短有力的指示背后,是毛泽东对整个局势的深刻洞察。他在中央领导人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鉴于当前的形势,我们必须在行动上有重大表示方能配合形式,要先给予敌人充分的压力,才能将主动权抓到我们自己手中!" 实际上,中美双方的谈判之路从一开始就走得极为艰难。1951年12月,由李克农带队的谈判小组抵达开城,面对的却是一个毫无诚意的美方代表团。就战俘遣返问题,美国竟然拒绝了按照国际条约确定遣返原则的提议,反而提出要先交换确认战俘资料,再谈后续问题。这种明显拖延战事的做法,印证了毛泽东早先对彭德怀说的那番话:"老彭啊,我看美国人也不是想真心谈判,只是被你打怕了,想借着谈判来拖延时间,实际上是在暗中积蓄实力备战啊。" 1952年5月,美方由陆军中将哈里逊出任首席谈判代表后,态度更加强硬。在他上任的第一次谈判会议上,就单方面宣布休会三天,此后的十天里,又连续三次宣布休会三天,让谈判陷入停摆。更有甚者,美军还从7月11日开始,连续出动上百架战机对平壤、黄州等地区进行轰炸,甚至公然袭扰中国边境地区。当中国代表提出抗议时,美国国防部高级官员竟在媒体发布会上叫嚣将继续空袭,"直到中朝代表接受联合国军最后的停战协议为止!" 1953年,局势开始出现转机。在苏联开始于西欧地区集结重兵的背景下,美国在欧洲盟友和全球战略布局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再次回到谈判桌上。到4月11日,双方签订了遣返伤病被俘人员的协定;4月20日,第一批被释放的志愿军战俘抵达接收区,在车上他们情不自禁地合唱起了志愿军的军歌。 然而,李承晚的背信弃义再次给和平进程蒙上阴影。在这关键时刻,毛泽东决定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寻求和平的决心与维护和平的能力同样坚定。7月13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彭德怀组织中朝联军动用超过1100门大口径火炮,集中优势兵力对南朝鲜军阵地发起猛攻。这场被命名为"金城反击战"的终局之战,以志愿军极小的代价歼灭敌军5.3万人,夺回160平方公里的阵地,彻底击破了李承晚政权的嚣张气焰。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8评论】【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