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毛泽东给章士钊写信,说急着要两万块钱,理由也简单,他要送一批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还要筹革命经费,实在是凑不出来这笔钱。 章士钊没多问,转头就帮他弄到了这笔巨款。 这钱说起来轻巧,可当时正值动荡年代,两万银元不是小数目。 几十年后,毛泽东当了国家主席,在一次散步时突然提起这事,说:我还欠你爸两万块钱呢。 这话一说出来,章士钊的女儿章含之才知道,原来他们家和毛泽东之间,还有这么一段老账没清。 那年毛泽东在北京当图书馆助理,一个月工资只有8块。 他为新民学会奔走,又赶上杨昌济去世,手头更紧。 杨昌济临终前给章士钊写了推荐信,说这个湖南来的青年不简单。 章士钊一看推荐信,再一见毛泽东谈吐不凡,当即就答应资助。 钱是怎么来的?有说法是章士钊个人掏腰包,也有记载说他在上海找了进步人士帮忙,总之凑齐了两万银元。 这笔钱不仅让蔡和森、李维汉、向警予等人顺利启程去法国,也让毛泽东得以回湖南组织工人运动,继续推进革命。 几十年过去,这事没人再提,直到1963年冬天,毛泽东在中南海散步,身边是章含之。 他突然说:“你爸的钱,我还没还呢。”章含之一脸茫然,回家问父亲。 章士钊笑了,说:“确有其事。”毛泽东不久后安排秘书,每年正月初二送2000元,打算分十年还清。 这可不是象征性意思,每年2000元,十年共两万,毛泽东亲自定下来的,还说这是自己稿费里出的。 章士钊一开始不想收,他说,这钱不是毛泽东个人借的,是社会捐款,怎么能还?可毛泽东坚持,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章士钊后来收了,他嘴上说收,是因为毛主席照顾老朋友,心里明白得很:这是在照顾他晚年生活。 也的确,当时章士钊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生活也清苦,毛泽东不愿直接给补贴,怕伤了他脸面,就用了还债这个名义。 两人都清楚这笔账不简单,它不是普通的借贷,而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1964年到1973年,这十年里,毛泽东每年都准时让人送钱。钱虽不多,但份量重。 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至今还保留着这些汇款的记录,连收据都在。 1973年,本金已经还清,毛泽东还没打算停,他对秘书说,利息还得继续给。 秘书问怎么给,他说,怎么给不重要,只要章老还活着,这钱就得每年送。 那年年底,92岁的章士钊去香港为两岸事务奔波,病倒了,没能回来。 毛泽东听到消息,沉默了很久,他亲自批准了章士钊的追悼会规格,规格极高,邓小平、叶剑英都到场。这个场面,足见分量。 章士钊并非共产党人,他早年跟孙中山搞同盟会,后来也做过北洋政府的官,还当过国民党的高官。 可他一直支持年轻的共产党,尤其支持毛泽东。 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时,章士钊专门送他上火车,说:“走字里一个‘足’一个‘止’,你赶紧走。”这是提醒他:此地危险,快撤。 解放后,毛泽东仍然信任章士钊,他不仅让他当政协委员,还让他作为特殊代表去香港,和一些旧人士沟通。 章士钊跑了不少趟,有时候是为文化事务,有时候是统一战线的工作。 很多人不知道,毛泽东的婚事,章士钊也帮过忙。 毛泽东要娶杨开慧,杨家的亲戚有顾虑,章士钊给他们写信,说毛这个人“天日之表,龙凤之姿”,才算把婚事定下来,这种交情,不是一天两天。 从青年时期的提携,到晚年的惦念,这笔“两万块”的账,承载的不止是钱,是两代人的交情,是革命年代的互助,是建国后政治人物之间的默契与尊重。 章含之后来回忆,父亲临终前提起这事,说:“主席是怕我面子薄,才用还债的名义补助。” 这句话,是看透也是敬重,他知道毛泽东在意的,是不欠情。 参考资料: 《章士钊年谱长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1920年,毛泽东给章士钊写信,说急着要两万块钱,理由也简单,他要送一批青年去法
寒星破晓光淡
2025-04-22 00:34:25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