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八路军营长受了重伤,治了1年,动了8次手术都没好,上级决定送他去延安

如梦菲记 2025-04-22 10:40:33

1943年,八路军营长受了重伤,治了1年,动了8次手术都没好,上级决定送他去延安治疗,谁知路上,他的伤却“莫名其妙”好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3年的晋绥抗日战场,硝烟弥漫,八路军营长张中如在一次伏击战中身负重伤,左胸被子弹贯穿,生命垂危,这位山西原平的革命者,自1937年投身抗战以来,历经百余次战斗,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然而这场重伤不仅考验了他的意志,更在一年后,以一种近乎奇迹的方式,书写了一段生命突破极限的传奇:八次手术未能痊愈的伤口,竟在送往延安的颠簸途中“莫名其妙”愈合。   那年3月,晋绥军区第八分区二十一团一营奉命在交城县沟口山设伏,打击日军运输队,张中如作为营长,指挥若定,当日军进入伏击圈,他一声令下,手榴弹与枪声齐发,沟底的敌人瞬间陷入混乱。   战斗激烈,张中如亲率战士冲锋,手持大刀斩杀顽敌,然而就在胜利在望之际,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左胸,鲜血染红军装,他当场昏迷,战士们在尸体堆中找到他,迅速送往后方卫生队。   当时的战地医疗条件极为简陋,卫生队只能勉强止血,难以处理胸部贯通伤,就在张中如命悬一线时,德国医生米勒恰好路过,他察看伤情后,决定连夜手术。   手术室仅靠四支手电筒照明,麻醉药物匮乏,张中如在清醒状态下承受手术刀切割的剧痛,米勒医生从胸腔挖出碎骨与腐肉,结扎血管,艰难止住血。   尽管子弹未伤及心脏,但背部出弹孔损伤严重,手术持续两小时,张中如咬烂被单,汗水浸透床铺,术后,米勒建议他吹篮球内胆以排出胸腔积液,促进康复。   然而艰苦的环境与匮乏的医疗资源让恢复之路充满坎坷,术后一个月,伤口感染化脓,高烧不止,医生检查发现,手术残留的骨渣引发感染。   在没有抗生素与X光设备的条件下,张中如被送往晋绥军区医院,接受第二次开胸手术,这次手术切除一根肋骨,清理出大量脓液,暂时挽回了他的生命。   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张中如的伤情反复恶化,脓液积聚,咳嗽带血,高烧与昏迷频繁袭来,他先后经历了七次开胸手术,每次都几乎没有麻醉,深层组织的钝痛让他死去活来。   为了清除感染源,医生又切除了两根肋骨,左胸逐渐塌陷,形成一个碗口大的凹坑,1944年夏,病情急剧恶化,胸椎侧弯,呼吸困难,他长时间陷入昏迷,晋绥医院束手无策,上级决定将他转往延安白求恩国际医院,寻求最后一线希望。   转院之路漫长而艰险,几名战士组成担架队,抬着体重仅剩80斤的张中如,跋涉在崎岖山路上,二十余天的颠簸,担架摇晃,环境恶劣,所有人都以为他难以撑过。   然而奇迹悄然发生,途中,伤口开始渗出黑血,散发恶臭的脓液随着颠簸流出,高烧逐渐退去,到达延安时,张中如竟能摇晃着站立,伤口已长出新肉。   军医检查后惊叹,长期清理形成的管道在颠簸中实现自体引流,伤口因此开始愈合,一个月后,他完全康复,仅靠右肺呼吸,胸前留下碗口大的伤疤。   这堪称医学史上的奇迹,延安的军医推测,长途颠簸不仅促进脓液排出,还可能刺激身体自愈机制,更令人惊叹的是,张中如的胸腔在缺失三根肋骨后,自发形成一种独特的支撑结构,支撑他挺过后续的战争岁月。   他的康复离不开顽强的意志——即便在昏迷中,他仍喃喃“冲过封锁线”,展现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痊愈后的张中如重返战场,担任晋绥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与解放战争,跋山涉水毫无阻碍。   新中国成立后,他创立中央军委外国语文学校,培养军事人才,为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1964年,他晋升少将军衔,成为共和国的璀璨将星,即使晚年饱受肺气肿与肺癌折磨,他依然与病魔抗争,直至2019年以百岁高龄在北京安详离世。   张中如的经历,是一部生命与意志的史诗,他从濒死边缘一次次归来,靠的不仅是人体惊人的自愈能力,更是革命信仰赋予他的无穷力量。   那段延安途中的“莫名其妙”痊愈,不仅是抗战史上的一抹传奇色彩,更是对革命先烈无畏精神的生动诠释,今日的和平岁月,正是无数如张中如般的英雄用生命换来的,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致敬。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2-25《中外记者采访八路军伤员》

0 阅读:5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