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鹮四度“回娘家”,湘潭凭啥成了“鸟类天堂”? “咔嚓!”70岁的摄鸟爱好者戴克

元奇看娱娱乐 2025-04-22 10:49:24

彩鹮四度“回娘家”,湘潭凭啥成了“鸟类天堂”? “咔嚓!”70岁的摄鸟爱好者戴克刚按下快门,镜头里那只羽毛泛着紫绿光泽的彩鹮,正悠闲地在湘潭县河口镇的稻田里踱步。 这已是他2020年首次在雨湖区长城乡拍到彩鹮后,第四次记录到这只“一级国宝”的身影。 消息一传出来,湘潭的鸟友群炸了锅:“彩鹮又来啦!”“咱湘潭的生态是真的好!” 从“绝迹”到“常客”,彩鹮为何偏爱湘潭? 彩鹮的“回归”,在鸟类圈堪称“奇迹”。 这种曾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宣布在我国绝迹的鸟中“贵族”,上世纪因湿地缩减、水质污染等问题消失了70多年。 直到2003年才零星在云南、四川等地被发现,而在湖南,2014年长沙洋湖湿地公园的记录已是稀罕事。 可谁能想到,2020年12月,一只彩鹮突然“落”在湘潭雨湖区的藕塘里,一待就是45天;2022年、2023年,它又两次现身;今年4月,戴克刚的镜头里,它再次“打卡”湘潭县稻田——曾经的“稀客”,成了“回头客”。 这背后,是湘潭生态保护的“硬功夫”。 市林业局的数据最有说服力:全市湿地保护率稳定在72%以上,相当于给鸟类留足了“天然食堂”和“安全宿舍”。 2020年彩鹮首现后,林业局第一时间带着乡镇干部到现场划保护范围,拨专款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志愿者每天巡护,拆菜地矮网、立宣传牌,连无人机拍摄都被“禁止”——就为了让彩鹮“住得安心”。 更别说这些年,湘潭借“世界湿地日”“爱鸟周”搞宣传,在和平公园建野生动物救助站,对破坏生态的企业要求“整改复绿”,一套组合拳下来,连“挑剔”的水雉、青头潜鸭都来安家了。 百鸟翔集的背后,藏着多少“湘潭密码”? 彩鹮不是孤例。 《湘潭鸟类图鉴》2023年成书时,收录了271种鸟,但实际观测到的已达30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二级50种——东方白鹳、黑鹳这些“鸟中大熊猫”,这两年都成了湘潭的“新邻居”。 数据背后,是肉眼可见的环境变化:湘江湘潭段的易俗河、昭山断面,2022年9月水质达到Ⅰ类,是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3年8月,湘江观湘门水域的“鱼群视频”刷屏,网友直呼“记忆里的碧水回来了”;2024年前11个月,湘潭城市空气优良率91.4%,改善幅度全省第二。 普通市民的参与,更让保护成了“全民事业”。 戴克刚这样的摄鸟爱好者,从2018年的“拍鸟人”变成“护鸟人”,发现珍稀鸟类就主动上报;村民们看到宣传牌,自觉不靠近、不投喂;连政协都成立了10个监督小组,把生态保护纳入专项民主监督,2023年还拿了全省政协生态监督第二名。 就像网友说的:“以前觉得保护动物是‘大事’,现在才明白,不乱丢垃圾、不打扰鸟群,都是在给它们‘盖房子’。” 当“一级国宝”成“社区邻居”,我们该读懂什么? 彩鹮四度“回娘家”,最让人感慨的不是“鸟多了”,而是“人变了”。 曾经,为了发展砍树填塘;现在,为了一只彩鹮拆网立牌;曾经,“生态”是口号;现在,“绿水青山”成了看得见的幸福。 就像市林业局负责人说的:“鸟类不会说谎,它们用翅膀投票,选的是能安心吃饭、睡觉的家。” 站在河口镇的稻田边,戴克刚望着彩鹮振翅起飞的身影,轻声说:“我拍了260多种湘潭鸟,最开心的不是拍到‘稀有’,而是看到它们‘普通’——普通到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或许就是生态保护的终极意义:当“一级国宝”能像麻雀一样,在城市里自由来去;当孩子指着天空说“那是彩鹮”时眼里有光——我们才真正活成了“万物共生”的模样。 毕竟,所谓“鸟类天堂”,从来不是人类给鸟的“恩赐”,而是人与自然最朴素的约定:你护我一方水土,我还你万鸟翔集。

0 阅读:0
元奇看娱娱乐

元奇看娱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