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齐白石在北京买了一处四合院,准备找人看门,此时,一位晚清老太监主动找

百年战争录 2025-04-22 11:19:30

1926年,齐白石在北京买了一处四合院,准备找人看门,此时,一位晚清老太监主动找上门,说:“我不要工钱,愿意免费帮您守门”老太监默默做了20多年,毫无怨言,在其临走时,他只提了一个请求:“能不能给我几幅画留作纪念?”    民国时期,京城画坛名声鹊起的齐白石,终于攒够了银子,在北京买下了一处幽静的四合院,然而,随着名气日盛,登门求画者川流不息,本想在此隐居的齐白石,却被这些不速之客搅扰得心烦意乱。   正当齐老头犯愁如何婉拒访客之时,一位老态龙钟的前朝太监出现在了他的视野里,这位名叫尹春如的老人,乃是晚清宫廷的御前侍卫,如今物是人非,昔日的锦衣玉食早已化为一捧黄土,年迈体衰的他,只能靠着微薄的积蓄勉强度日。   尹春如听闻齐老先生正在为看门人的事发愁,便主动登门求见,他对齐白石说:“老朽一身残疾,活不长久,我一心想见识大师的风采,不求分文,只求让我在府上落个脚,”齐白石见老人诚恳,便应允了下来。   自从尹春如当上了看门人,齐府的氛围焕然一新,来访的达官贵人见到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太监,无不恭敬地收敛起轻浮的态度,那些真心求教的后生,尹春如则殷勤地引荐,让他们去齐老先生的书房谈艺论道,而那些居心叵测之徒,只消尹春如轻飘飘地一句“齐老先生今日身体抱恙”,便灰溜溜地走了。   在尹春如的悉心把守下,齐老先生的四合院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祥和,而齐白石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绘画创作,从花鸟鱼虫到山水人物,齐老先生的画作在京城一时无两,许多达官贵人慕名求画,却屡屡碰壁,令他们不胜唏嘘。   尹春如虽然身份低微,却极善察言观色,通晓人情世故,他对不同身份的访客,总是用最得体的方式相待,渐渐地,齐白石对这位智慧过人的老人也生出了一份敬重之情。   在悠闲的午后,齐老先生常与尹春如在院中品茗论道,谈古说今,尹春如虽然只是一介太监,却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他常常惊叹于齐老先生的才情,由衷地赞美那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画作,而齐白石也很欣赏尹春如的见地,常向他讨教笔墨章法,听他评点时人逸事。   就这样,齐白石与尹春如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一个是蜚声京城的国宝级画家,一个是寂寂无名的老太监,两人身份悬殊,却惺惺相惜,在齐府的四合院内,他们以艺会友,以诗酬唱,那些清幽雅致的时光,成为了齐老先生暮年生活里最温暖而珍贵的记忆。   尹春如在齐府看门,一晃就是二十余载,昔日的齐白石,已是鹤发童颜的耄耋老人,而尹春如也步入了迟暮之年,一双老眼昏花,走路也须拄着拐杖。   齐白石闻言,不禁潸然泪下,他料想尹春如守了自己半生,如今要归隐山林,定是不愿接受什么金银珠宝,可那些名利场上趋炎附势之徒,却总想方设法想从自己这里得些墨宝字画,从中渔利。   想到这里,齐老先生便点点头,欣然应允,他挽起宽大的袍袖,研墨磨砚,铺纸执笔,笔落纸上,如山岳挺拔,如江河奔流,不多时,数幅脍炙人口的画作便跃然纸上。   尹春如接过画卷,不禁热泪盈眶,他恭恭敬敬地向齐白石拜别,那佝偻的身影,消失在了夕阳余晖里,从此,齐府的大门,再没有老太监的身影。   消息传开,不少人惊诧不已,纷纷猜测尹春如得了什么珍宝,才舍得离开齐府,殊不知,这位两袖清风的老人,只带走了齐老先生的几幅墨宝,那些纸上铺陈的山水花鸟,承载了两位老友的情谊,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后来,有人在华北一带的深山老林里,发现了尹春如隐居的踪迹,据说他在一间简陋的草庐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草庐的墙上,挂着齐白石亲笔所赠的画作,老人常独坐在画前,掸去画上的尘埃,轻轻抚摸那些苍劲有力的笔触,仿佛又回到了与齐老先生一起论道的日子。   尹春如去世后,有村民在他的枕边,发现了一卷齐白石的画作,画上题词:“春如兄惠存,白石弟画赠,”字里行间,倾注了齐老先生对这位挚友的敬重与怀念,而尹春如也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段珍贵的友谊,直至生命的尽头。

0 阅读:249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