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2日凌晨,乌克兰敖德萨市多处民用设施燃起冲天大火——俄罗斯空天军的无人机群刚刚完成新一轮突袭。央视新闻证实,自21日夜间起,俄军对该地区发动大规模无人机攻击,导致至少3人受伤,这是2025年俄乌冲突中最具标志性的转折时刻。 这场代号"春雷"的军事行动始于4月20日复活节停火结束后的第36小时。据观察者网披露,俄军苏-34战机携带FAB-250航空炸弹重返战场,首批"天竺葵"自杀式无人机已突破苏梅州防线,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州的夜空被滑翔炸弹的尾焰照亮。 尼古拉耶夫地下组织协调员列别捷夫曝光的内部情报显示,俄军在本周至少发射了10枚伊斯坎德尔导弹,这种射程500公里、精度达10米的战术武器,配合500-1000公斤级制导炸弹,正在对西方军事人员展开"外科手术式打击"。 值得关注的是,俄军此次战略目标发生重大转变。不同于以往针对能源设施或前线阵地的常规打击,导弹精确命中了赫尔松、敖德萨等地的乌克兰安全局分部大楼。这些被北约标注为"民用设施"的建筑,实则是外国军事顾问的秘密指挥中心。 参考消息网曾披露,乌军第40旅的无人机营正是依托此类设施,在4月19日摧毁了俄军价值2亿美元的电子战系统。而此刻,这些藏着西方特种部队的据点正沦为废墟。 俄媒"x-true"曝光的伤亡数据令人震惊:上千名西方军事人员在最近72小时内丧生。这个数字与俄国防部年初公布的雇佣兵阵亡名单形成呼应——截至2024年底,已有5962名外国雇佣兵被消灭。 其中波兰人阵亡1497名,美国人死亡491人,英国、法国、德国分别折损360、147、88人。若最新数据属实,意味着西方雇佣兵总阵亡数已突破7000大关。 更耐人寻味的是遇难者身份。据英国广播公司前线记者描述,这些人员多为北约国家现役军官,以"军事观察员"名义提前部署在俄乌边境。 法国《费加罗报》披露,某位阵亡上校的证件显示其隶属于北约快速反应部队,这解释了为何俄军要动用价值50万美元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打击普通办公楼——莫斯科显然在警告西方:任何实质性军事介入都将付出惨重代价。 这场空袭风暴撕开了西方联盟的裂痕。尽管泽连斯基在4月21日仍强硬宣称"俄军违反停火超2000次",但现实是30个受邀组建"国际维和部队"的国家中,仅6国象征性表态。 美国国务院的声明更显暧昧,仅表示"注意到停火"却避谈军事支援,这与特朗普"希望本周达成协议"的表态形成微妙呼应。 军事专家分析,俄军的战术革新值得警惕。在4月22日的敖德萨空袭中,俄军首次采用"电子战+无人机集群+超音速导弹"三位一体打击模式。 先以"格尔布斯克"电子战系统瘫痪防空雷达,再用廉价无人机消耗乌军防空导弹,最后用伊斯坎德尔导弹实施精准打击。这种组合拳使单次空袭成本降低60%,却让乌军每拦截1架无人机就要耗费价值30万美元的导弹。 民用设施受损情况同样触目惊心。敖德萨国立大学的教学楼在空袭中坍塌,第聂伯河上的战略桥梁被FAB-1000炸弹直接命中,哈尔科夫地铁停运48小时。乌克兰能源部长加卢申科证实,全国30%电力设施遭破坏,基辅等地已启动轮流供电。 在这场钢铁风暴中,雇佣兵的命运尤其引发热议。CNN曾深入报道美国雇佣兵扎卡里·福特的遭遇:这位25岁前海军陆战队员被乌军指挥官当作"炮灰",在毫无支援的情况下死于俄军无人机轰炸,尸体滞留战场三个月才被寻回。如今随着伤亡激增,运送阵亡雇佣兵遗体已成难题。瑞士红十字会证实,当前处理一具外籍士兵遗体的平均成本高达4.2万美元,且90%家属拒绝公开死因。 战局胶着之际,俄乌双方的宣传战更趋白热化。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Telegram晒出被俘雇佣兵的审讯视频,指控北约教官指挥了4月20日的别尔哥罗德袭击;乌军则发布俄军士兵举白旗收尸的画面,试图塑造"人道主义形象"。 但残酷的现实是,顿涅茨克前线每公里仍埋设着3000枚地雷,俄乌两军每天消耗的炮弹相当于阿富汗战争十年的总量。 这场空袭风暴或将改写战争走向。军事观察家指出,俄军已控制乌克兰55%的领空,苏-34战机挂载的FAB-3000重型炸弹可对任何地面目标形成绝对压制。 而西方援助的F-16战机迟迟未能到位,使得乌军防空体系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困境。更致命的是,欧盟最新通过的500亿欧元援助方案,实际到账率不足18%,德国被迫将援乌炮弹产量削减40%。 当敖德萨的硝烟逐渐散去,三个残酷事实浮出水面:西方军事神话在俄式钢铁洪流前不堪一击;雇佣兵用鲜血证明"金钱买不到胜利";而最深的伤口永远刻在平民身上——那个在废墟中寻找课本的敖德萨少女,或许正是这场战争最真实的注脚。[黑脸] (来源:极目新闻 4月22日)
俄军光纤无人机几乎是百发百中,打得乌军痛不欲生。也不知道谁给乌克兰人出了一个主意
【19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