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巨炮带来信心,中美踩坑后都摇头的电磁炮,日本却抢着吃剩饭

头顶一块布 2025-04-22 14:34:17

又来吃剩菜剩饭?中美都选择雪藏之后,日本的电磁炮开发却如火如荼。 日本这个国家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执拗”心理,常常选择一条“独特”的科技树义无反顾地爬上去,最后往往摔得鼻青脸肿。最近这种“执拗”又有了新体现。 近日,日本海上自卫队司令大麻智胜访问了隶属于“舰队研究与发展司令部”(FRDC)旗下的“飞鸟”号试验舰,视察了由日本海上自卫队“采办、技术与后勤局”(ATLA)负责开发的电磁轨道炮项目,日本海上自卫队在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许多照片,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不过,这种关注可不是羡慕,因为电磁轨道炮技术最领先的两个国家中美已经基本停止了电磁炮的实用化研究。 2023年“采办、技术与后勤局”就曾发布过新闻,称自卫队已经成功地进行了电磁轨道炮原型的海上试射,当时它还宣称这是世界首次完成的电磁轨道炮海上试射。实际上中国早在2018年就已经在“海洋山”号登陆舰上安装了电磁轨道炮,并且多次出海进行试射。 事实上,根据日本方面披露的指标,这款电磁轨道炮的性能还远远未达到美国的水平。日本号称电磁炮已经能够以0.65马赫的速度发射弹丸,同时在之前的测试中使用弹丸的炮口动能为5兆焦。 相比之下,美国海军的电磁炮项目初期目标是达到32兆焦的炮口动能,远期目标是达到64兆焦的炮口动能,而在陆上实测时,已经证明其能达到33兆焦的炮口动能,而且在部分测试中,弹丸的炮口速度已经达到了8-9马赫,这些指标都远高于日本的这款原型产品。 很显然,和未完成测试的美国电磁炮比起来,日本这款产品都太初级,大概只能和土耳其人“坐一桌”。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小看日本的技术,根据日方报道,这款电磁轨道炮的作战目标可能和中美不同。 日本此前曾明确表示对能够发射高速弹丸的电磁轨道炮感兴趣,称其能够帮助抵御即将到来的高超音速导弹威胁,而且与传统的地对空导弹相比,这种武器在载弹量和成本方面也有优势,因为炮弹的尺寸小,不需要发射药,相同的弹舱尺寸可以装载更多弹丸,而且炮弹的单价更低。 在这种预期下,如果使用小口径炮管(电磁轨道间距小),弹丸使用动能撞击摧毁来袭的高超音速导弹,就可以解释为何此前日方的试验在较高的初速下仅有很小的炮口动能。 不过这些报道又与最近发布的照片不符合:照片上的电磁轨道炮口直径至少在120毫米以上。当然,也许日本使用了弹托,在弹丸出膛后弹托就被抛弃掉,弹丸也许没多大。

无论如何,小口径、小炮口动能,这样的弹丸都飞不远,很快空气阻力就会把弹丸的速度降低到传统炮弹的水平,因此让这种电磁轨道炮充当近防炮去对付高超音速导弹,实在是危险了些。 美国的电磁轨道炮项目已经在2022年左右暂停,最终停留在陆上试验状态,中国的电磁轨道炮项目走得更远,完成了在“海洋山”号上的试验后也暂停了。 中美不约而同地选择雪藏电磁炮实用化项目,并非技术能力不足,而是眼下的电磁炮在军用化层面上,还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为何中美将电磁轨道炮项目暂停了呢?除了传统的项目经费超标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些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技术障碍,我们来看看美国的事后总结:

一是导轨寿命问题。美国海军的目标是炮管能在全功率发射下使用3000次以上,但在实测中发现导轨烧蚀严重,仅发射10到20发后就需要更换,完全不具备实用性; 二是电力需求很难解决,单次发射需要80兆瓦级别的瞬时电力,美国海军仅有核动力航母和“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才能支持如此大功率的电能消耗(实际上朱姆沃尔特级也刚刚够,该舰供电系统支持的最大供电能力是78兆瓦电力),不过超级电容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但需要对舰艇进行大幅度改装; 三是弹丸的制导问题,由于弹丸在发射时需要承受45000G的过载,远超传统炮弹,目前的小型电子元器件都无法稳定工作在这个过载下,如果不带制导,那么电磁炮的远程射击精度就不达标,甚至不如常规炮弹。

这些问题似乎都没阻止日本继续投入电磁轨道炮的研究。 去年在英国举行的海军联合展览会上,日本海上自卫队副司令表示,电磁轨道炮将被整合到日本未来的13DDX驱逐舰上,并在2030年代开始服役;而此前日方也发布过一张27DDG“摩耶”级驱逐舰的想象图,也装备了电磁轨道炮,甚至还发布过车载电磁轨道炮的想象图。 这种远超技术能力的规划,实际上对项目没有任何正向的帮助。 日本的电磁轨道炮项目,也大概率会在未来遇到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而碰壁,然后被迫搁浅,最后被所有人都当作没发生过一样遗忘。

0 阅读:27
头顶一块布

头顶一块布

聚焦中东热点,深度解读地区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