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西安尿毒症女子为了活下去,和患骨髓瘤男子签下结婚协议:“婚后,我会尽全力照顾你,但你死后,得把肾捐给我。”谁料,男子提出1个条件后,爽快答应了。 2013年西安某医院透析室里,23岁的王宵盯着手臂上的针头发呆。每周三次的血透让她面色发青,尿毒症晚期的诊断像把悬在头顶的刀。 病房电视正放社会新闻,主持人提到《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实施五年成效,这句话突然点醒了她。既然正规渠道等不到肾源,能不能自己找? 病友群里的消息弹出时,王宵正用手机查《民法典》婚姻编。有个叫"向日葵"的网友留言:"骨髓瘤晚期,想给老父亲找条后路。" 两人约在肿瘤医院门口见面,于建平拄着拐杖出现,瘦得病号服直晃荡。他掏出病历本,2010年的骨髓移植记录下压着复发诊断书,纸边都磨毛了。 协议是王宵起草的,她用透析室打印机的A4纸写了两份:"男方自愿在身故后捐赠肾脏,女方承诺赡养男方父亲。"于建平添了条补充:"若女方先走,遗产归我爹。"两人按手印用的印泥,是护士站借来的血压计消毒棉签蘸红药水凑合的。 领证那天出了岔子,民政局大姐盯着王宵的病历皱眉:"姑娘,精神分裂症才不能结婚,你这病不碍事。" 这话让王宵愣住,原来《婚姻法》里禁止结婚的疾病清单早被《民法典》废止,现在重大疾病只需婚前告知。她攥紧于建平的检查报告,最终没掏出来。 婚后生活比协议复杂,于建平家四十平米的老房子里,两个病人轮流占卫生间。王宵吐得厉害时,于建平会拄着晾衣杆去巷口买小米粥。 有回他低烧晕倒在楼道,王宵硬是背着他下五楼,到医院才发现自己透析管渗血染红了后背。 转机出现在2014年春天,于建平偷偷停药想"加速履约",被王宵发现时已出现肾衰竭前兆。主治医生发现蹊跷:"你丈夫的骨髓瘤病灶离肾脏远,现在捐肾反而能保命。" 原来医学伦理中的"双重效应原则"允许为救人进行有风险的治疗,这个冷门知识点让两人重燃希望。 王宵开始摆摊卖手工花,每朵丝绢花里塞着小卡片,写着"器官捐献自愿登记流程"。城管来赶人时,她掏出结婚证和病历本:"我们这是公益宣传!"没想到真有人顺着卡片找到红十字会,三周收到二十多份捐赠意向书。 最戏剧性的转折来自当初的骨髓捐献者,这位山东大哥看到新闻专访,主动联系医院二次捐献。手术那天,王宵攥着《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蹲在手术室外,表格上"配偶"栏的签名笔墨未干。 她现在才知道,根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活体捐赠只能指定给近亲属,当初那份婚书阴差阳错成了救命符。 2015年补办婚礼时,王宵的肌酐值已接近正常。婚庆公司用3D投影在舞台打出《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证》封面,这是于建平的新身份。 司仪念的誓词别出心裁:"你是否愿意,在生命终结时献出可用器官?"台下三十多位病友举起捐献卡,代替玫瑰抛向新人。 如今在西安器官捐献纪念园,两人的铜手印并列嵌在"生命接力"墙上。旁边解说牌写着《民法典》1053条,前来参观的准新人常在这里驻足。当初那纸协议被红十字会裱成展品,协议边角还沾着小米粥的油渍,玻璃罩里并排放着两张器官捐献卡。这次,他们签的是自己的真名。
2013年,西安尿毒症女子为了活下去,和患骨髓瘤男子签下结婚协议:“婚后,我会尽
玉尘飞啊
2025-04-22 15:51:1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