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功臣雷毅,腹部被敌人炮弹炸开,11个器官被击穿,取出32块弹片,他掀起衣服那一刻,所有人都为之动容。1984年五月的老山前线,炮火把半边天都映红了。昆明军区炮兵团的阵地上,副营长雷毅正带着战士们调整炮位。 这位贵州清镇出身的农家汉子参军十年,早把军营当成了第二个家。谁也没想到,这个闷头干活的炮兵军官,即将经历一场生死考验。 那天下午三点多钟,越军的炮弹突然砸在雷毅所在的炮位。爆炸声响得震耳朵,四米多长的炮管被炸成三截,重达两吨的炮床整个掀翻。 离得最近的雷毅只觉得肚子上挨了记闷棍,低头看见迷彩服瞬间被血浸透,整个人像破麻袋似的摔出去五六米。 三连指导员带人冲过来时,都被眼前的景象吓住了。雷毅仰面躺在地上,胸腹部炸开个碗口大的窟窿,肠子混着血水泥浆淌了一地。有个新兵蛋子当场吐了,老班长红着眼睛吼:"愣着干啥!快抬担架!" 往山下送的路上,雷毅的血顺着担架缝往下滴,把山路染红了一里多地。 野战医院的军医掀开纱布直摇头:"这得送昆明!"运输机引擎的轰鸣声里,护士举着吊瓶的手直打颤。伤员血压已经测不到了,心跳时有时无。 昆明军区总医院手术室的灯亮了整整两天,主刀的刘教授后来回忆,打开胸腔时发现右肺叶被打成了蜂窝,脾脏碎得跟豆腐渣似的,最要命的是有块弹片卡在肝门静脉上,稍不留神就会大出血。 三十二块弹片取出来摆了一盘子,最小的也有指甲盖大。护士长偷偷抹眼泪:"这是拿命在跟阎王爷拔河啊。" 第六天早上,昏迷多日的雷毅突然睁了眼。守在床边的护士激动得打翻了药盘,主治医生抓着听诊器的手直发抖。 这个被宣判"救回来也是废人"的汉子,硬是挺过了四次病危通知。住院部走廊挤满了来探望的官兵,有个小战士趴在窗户上看了一眼,回去跟战友比划:"雷副营长身上插的管子比炮管子还粗。" 养伤的日子比打仗还难熬,伤口化脓引发高烧,换药时要把烂肉刮掉,雷毅咬着毛巾浑身打摆子,愣是没哼过一声。 医生说他这辈子干不了重活,他就天天在病房做仰卧起坐,把缝合线崩开过三回。护士长又气又心疼:"你不要命啦!"他咧着嘴笑:"当兵的命硬,阎王爷不收。" 年底评功授奖时,军区首长看着雷毅的伤情报告直叹气:"一等功怕是轻了。" 庆功会上,雷毅穿着绷带底下套着的旧军装上台领奖,敬礼时伤口裂了,血顺着袖管流到袖口。台下掌声响了足足十分钟,好些老兵边拍手边抹眼睛。 如今在清镇老家,雷毅夏天总爱光膀子乘凉。孩子们起初被他肚子上蜈蚣似的伤疤吓哭过,他就指着伤疤讲故事:"这块是越南鬼子送的'勋章',这块是昆明老医生缝的'地图'。" 镇上武装部请他做报告,他总说:"别学我挨枪子儿,要学就学怎么少流血还能打胜仗。" 去年建军节,老兵们聚会时说起现在的年轻人怕吃苦。雷毅撩起衣摆露出肚皮:"跟孩子们说,咱这身'军功章'不是躺着得来的。 当年抬我下山的八个战友,现在坟头草都一人高了。"满屋子静得能听见针掉地,几个年轻军官红着眼眶给他敬酒。 最近县里搞国防教育展,雷毅把那三十二块弹片捐了。铜锈斑斑的弹片装在玻璃柜里,底下压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炮兵军官站在炮位上,背后的老山笼罩在晨雾里。来看展览的娃娃们扒着柜台问:"爷爷,疼不疼啊?"他摸着肚皮笑:"疼啊,可疼着疼着就打赢了。"
为什么各国陆军的炮弹把最大尺寸规格设定在155毫米呢?因为155毫米的炮弹,已
【99评论】【37点赞】
听雨
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