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杨振宁来看望癌症晚期的邓稼先,眼见邓稼先情绪不错,杨振宁开玩笑地说:“你搞原子弹、氢弹,国家给了你多少奖金?”听了邓稼先的回答,杨振宁当场呆愣在原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6年,北京医院的病房里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杨振宁推开病房门,看到病床上躺着的老友邓稼先,尽管癌症晚期让邓稼先面容消瘦,他的眼神依旧透着几分熟悉的坚韧。 两人寒暄几句,杨振宁见老友情绪尚可,便半开玩笑地问道:“你搞原子弹、氢弹,国家给了你多少奖金?”邓稼先微微一笑,伸出两根手指,轻声说:“原子弹十块,氢弹十块。” 杨振宁愣住了,笑容凝固在脸上,随即眼眶湿润,他无法想象,这位为中国核事业倾尽一生的科学家,竟只得到了如此微薄的回报。 邓稼先的故事,始于一个动荡的年代,1924年,他出生于安徽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1947年,他赴美国普渡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仅用两年便完成学业,26岁成为令人瞩目的“神童博士”,美国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薪诱惑摆在眼前,他的导师甚至承诺,只要留下,未来有望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家。 然而邓稼先心系祖国,1950年,博士毕业仅9天,他便登上归国的轮船,投身一穷二白的新中国,1958年,是邓稼先人生的转折点,那一年,钱三强找到他,委以重任:“国家需要研制原子弹,你来牵头。” 面对这项机密任务,邓稼先没有犹豫,他对妻子许鹿希说:“今后,这个家就靠你了,我的工作,死了也值得。”从此,他告别家人,隐姓埋名,扎根西北戈壁,开始了长达28年的核武器研制生涯,他的名字从学术圈消失,连通信都成了奢侈。 罗布泊的戈壁滩上,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没有先进的计算机,邓稼先和团队只能靠算盘和手摇计算器完成海量数据运算,冬天,帐篷里零下二十多度,手冻得握不住笔;夏天,水面上漂着死蚊子,粮食定量供应,饿得人头晕眼花。 1959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专家撤走,留下的数据漏洞百出,邓稼先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推翻错误公式,重新推导,年轻人急得掉泪,他却拍板:“信天信地,不如信自己!”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腾起一朵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消息传开,基地里哭声一片,那是胜利的泪水,也是压抑多年的释放。 邓稼先没有停下脚步,原子弹成功后,他立即投入氢弹研制,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空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跨越仅用不到三年,震惊世界。 这背后,是邓稼先和团队的呕心沥血,一次试验中,天空突降大雨,指挥部一片焦急,邓稼先盯着气象图,果断下令:“照常起爆!”奇迹般地,氢弹升空时,云层裂开,阳光洒在观测点上,团队成员说,这是老天开眼,但邓稼先知道,这是无数次计算和准备换来的成功。 成功的代价是沉重的,1979年,一次氢弹空投试验失败,降落伞未开,弹头坠入戈壁,邓稼先不顾劝阻,穿上防化服冲向爆心,用手捧起碎片检查。 他的同事回忆,当时他只说了一句:“你们年轻,去了也找不到,我来。”这一举动,让他的身体遭受了致命的核辐射,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直肠癌,但他仍拒绝住院,深夜还在病房研究资料,直到被强制入院,他依然放不下工作。 1986年,杨振宁探望病危的邓稼先,那一刻,邓稼先的回答让杨振宁震撼,20元的奖金——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在那个经济困难的年代,是国家对“两弹”科研团队的最高奖励,邓稼先却从不计较,他把奖金条夹在笔记本里,视为纪念。 他的妻子许鹿希后来回忆,邓稼先从没提过奖金的事,仿佛那20元无关紧要,杨振宁在自传中写道:“那一刻,我明白了,有些人的脊梁是用算盘珠子和信念铸成的。”这20元,不仅是邓稼先无私奉献的缩影,也是那个时代无数科学家为国牺牲的写照。 邓稼先的生命定格在1986年7月29日,享年62岁,临终前,他对妻子说:“如果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选择你。”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这句叮嘱,饱含他对祖国科技进步的期盼,邓稼先走了,但他的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张爱萍将军为他写下挽诗:“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这正是对他一生的最好概括。 那20元的奖金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于回报的多少,而在于对理想的执着和对国家的忠诚,邓稼先用一生诠释了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他的名字与“两弹一星”一起,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激励后人砥砺前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环球网 2022-06-25《“原子弹十块钱,氢弹十块钱,”纪念“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诞辰九十八周年》
1986年,杨振宁来看望癌症晚期的邓稼先,眼见邓稼先情绪不错,杨振宁开玩笑地说:
如梦菲记
2025-04-22 16:40:5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