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冯小刚筹拍《天下无贼》时,老是审核不通过,他向王朔求救,王朔瞄了一眼

梦幻的星辰里 2025-04-22 17:02:32

2003年,冯小刚筹拍《天下无贼》时,老是审核不通过,他向王朔求救,王朔瞄了一眼剧本,只改了一句话,就让冯小刚佩服得五体投地。 2003年,冯小刚筹拍《天下无贼》时,剧本老是通不过审核,眼看就要黄了。当时审查制度严得要命,尤其是这种带点“贼味儿”的题材,改来改去都没用,冯小刚急得抓耳挠腮。后来他找了王朔帮忙,这位大神瞄了剧本一眼,只改了一句话,就让审核松了口,冯小刚佩服得不行。这句话到底是啥?咋就这么神奇?答案就在后面的故事里。 2003年,冯小刚要拍《天下无贼》,可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儿。那时候电影审查特别严格,尤其是涉及社会阴暗面的内容,稍微有点敏感就得被打回重写。冯小刚的剧本讲的是“贼”的故事,虽然立意是好的,想表达人性里的善,可审查那边就是不买账。剧本改了好几轮,愣是过不了关,冯小刚急得团团转,拍摄计划都快泡汤了。没办法,他只好找外援,把希望寄托在了王朔身上。王朔是什么人?写小说的老手,脑子活,点子多,冯小刚觉得他肯定有招儿。 果不其然,王朔接过剧本,没多啰嗦,扫了一眼,就在纸上改了一句话。冯小刚一看,眼睛都亮了,觉得这改动简直神了。后来这版剧本再送审,果然顺利通过,冯小刚对王朔的佩服那是五体投地。可这事儿听着简单,背后却有不少门道。电影审查到底在卡啥?王朔又是咋改的?这还得从当时的背景和电影本身说起。 先说审查制度。那会儿国内电影圈不像现在这么开放,2003年的审查标准特别死板,尤其是对“犯罪”题材,要求不能美化坏人,不能让人觉得当贼有回报。冯小刚的《天下无贼》里,贼是主角,故事虽然最后升华了,但前头那些偷抢的戏份,在审查眼里就是隐患。冯小刚想保留真实感,又得符合要求,改得头疼。王朔呢,他不是冯小刚团队的常驻编剧,但他眼光毒,看问题准,改得也巧。 王朔改的那句话,具体内容没公开过,但从后来电影上映的情况看,估计是调整了故事的基调。有人猜,他可能把剧本里某句关键台词改得更含蓄,把贼的动机从单纯的“为了钱”往“人性挣扎”上靠,这样既不丢故事的味儿,又让审查觉得没那么刺眼。比如,电影里王薄和王丽这对贼夫妻,最后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孩子和救赎,这种转变可能就跟王朔的改动有关系。他这一改,不光救了剧本,还给电影加了点深度。 再说冯小刚为啥这么佩服他。其实不光是因为过审这事儿,王朔的思路跟冯小刚很搭。冯小刚拍电影喜欢接地气,带点讽刺和人情味,王朔的小说也是这路子,俩人一拍即合。王朔改剧本不是瞎改,他抓住了审查的痛点,也保住了冯小刚想表达的东西。 《天下无贼》最后上映,票房没得说,观众也挺喜欢。冯小刚后来聊起这事儿,总说王朔救了他一把。不过这电影也不是没争议,有人觉得贼当主角还是有点冒险,有人觉得结尾太理想化。但不管咋说,王朔那句话确实起了大作用,不然这片子可能压根儿就没机会跟观众见面。 回头看,当时的电影圈真不容易。审查一关就把不少好创意卡死了,导演和编剧得在夹缝里求生存。冯小刚那时候已经有点名气了,但还是得低头改剧本,可见制度多硬。王朔能一眼看出问题,还能点石成金,确实厉害。不过这也说明,创作这东西,有时候得靠天赋,也得靠经验,更得会变通。 这事儿还有个有意思的点。冯小刚和王朔合作不是第一次,之前《编辑部的故事》就挺火,俩人算老搭档了。这次《天下无贼》,冯小刚找王朔帮忙,也算情理之中。王朔没让他失望,一句话解决问题,效率高得吓人。冯小刚后来老拿这事儿吹牛,说王朔是他见过最牛的编剧,改一句顶别人改十页。 当然,王朔也不是神仙,他改剧本也不是次次都这么顺利。有人说他运气好,赶上了审查松口的时候。可不管咋说,这件事儿在电影圈传开了,大家都觉得王朔脑子快,手法妙。后来冯小刚拍别的片子,遇到麻烦也老想着找王朔聊聊,可惜王朔后来不太掺和电影圈了。 《天下无贼》能拍成,跟王朔的智慧分不开,但也离不开冯小刚的坚持。当时国内电影市场刚起步,观众爱看喜剧和动作片,这种带点文艺味儿的犯罪片风险不小。冯小刚顶着压力拍下来,还得应付审查,挺不容易。王朔那句话,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反过来用,救活了整部片子。 这故事听着挺传奇,但其实也挺真实。电影圈里这种事儿不少见,导演和编剧斗智斗勇,审查那边也不好惹。王朔改剧本的本事,放到今天可能还管用,毕竟创作这行,脑子活永远是硬道理。不过现在的审查跟当年比,松了不少,题材也更宽了,像《天下无贼》这种片子,可能没那么难过关了。

0 阅读:126
梦幻的星辰里

梦幻的星辰里

梦幻的星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