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李爱珍作为我国半导体顶级专家,却4次申请中科院士被拒,不料8年后,她直接当上了美国外籍院士,面对众人的质疑,她直言:感谢祖国的培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6年,李爱珍出生在福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期的流离失所,非但没有磨灭这个女孩对知识的渴望,反而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父母的开明教育和对科学的重视,为她未来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战胜利后重返祖国,李爱珍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在当时“男理女文”的社会环境下,她的选择令人惊讶,然而,她用出类拔萃的学习成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严谨的治学态度更赢得了导师的赏识。 1958年大学毕业后,面对父母移居国外的邀请,李爱珍毅然选择留在祖国,进入上海冶金所工作,正当她在化学冶金领域崭露头角时,一次留美进修的机会改变了她的研究方向。 在美国期间,李爱珍亲眼目睹了中美科技差距,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当美国科学家轻视中国的技术水平时,她下定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跨专业转向半导体研究,这个决定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付出,然而李爱珍知道,祖国的发展需要这项关键技术。 回国后,李爱珍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的研发历程,在沈阳科学仪器厂,她经受着严寒的考验,忍受着简陋的工作条件,每天工作近20小时,即使双手冻伤也不言退,她用白水馒头充饥,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实验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年奋斗,中国第一台分子束外延设备终于问世,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 此后的岁月里,李爱珍带领团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她发表了二百多篇高水平论文,申请了近三十项国家专利,在量子级联激光器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她悉心培养年轻科研人员,为中国半导体事业储备人才。 科研成就并未为她带来相应的荣誉,从1999年开始,李爱珍四次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却都未能如愿,种种原因中,年龄限制成为最后的门槛,这些挫折没有动摇她对科研的热爱,她依然坚守在实验室,为祖国的科技发展默默耕耘。 2007年,美国科学院授予她外籍院士称号,这是对她科研成就的最高认可,面对美国的高薪邀请,李爱珍依然选择留在祖国,她平静地表示:“我的成就源于祖国的培养,我的工作永远属于中国,” 李爱珍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家不是为名利而工作,她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对科研的执着追求,对困境的从容应对,都彰显着一位杰出科学家的崇高品格。 在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今天,李爱珍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思考,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什么是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追求,培养和重视科技人才,让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能获得应有的尊重与支持,这是实现科技强国梦想的必由之路。 信息来源:东南快报在2007-05-18《石狮女科学家李爱珍当选美国院士 被中科院拒绝》的报道
1999年,李爱珍作为我国半导体顶级专家,却4次申请中科院士被拒,不料8年后,她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4-22 20:37:47
0
阅读: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