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文物“马踏飞燕”为什么都是侧面照?其珍贵性无与伦比,而且禁止出国展览,但是却很少有正面照流出,原因让人意想不到。 1971年的秋季,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展厅里,年逾七旬的文化巨匠郭沫若驻足许久,他的目光被一件不足半米高的铜马雕塑深深吸引。这尊马儿腾空而起,一只前蹄踏在一只展翅欲飞的小鸟上,造型优美动感。当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郭沫若介绍道:"这就是去年在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是我们馆的新收藏。" "了不起!这简直是稀世珍宝啊!"郭沫若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种动态美的表现,这种平衡的处理,既有艺术张力又符合力学原理,汉代工匠的智慧实在令人叹服。"他随即提议:"这样的国宝应该送到北京展出,让更多人欣赏到两千年前的艺术杰作。" 郭沫若的慧眼识珠,为这匹铜马开启了扬名世界的旅程。1972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期间,特地安排参观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在展出的这匹铜奔马。据陪同人员回忆,尼克松对这件东汉文物爱不释手,不断询问其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逐渐解冻,这匹小小的铜马肩负起了文化使者的重任。1973年至1974年间,"马踏飞燕"先后走出国门,在日本、奥地利、南斯拉夫、荷兰和美国等国家巡回展出。在大英博物馆展览期间,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亲临观赏,并由衷赞叹这是一颗"闪耀的明星"。这位英国女王细细观察着铜马的线条和神态,惊叹于两千年前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 铜奔马的国际之旅不仅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也让这件原本默默无闻的文物迅速提升了身价。1983年,"马踏飞燕"的形象被选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文化名片。到了1986年,它正式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地位得到官方最高认可。 然而,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这位"明星"的国际巡演之旅终于在2002年画上了句号。当年1月,国家文物局将"马踏飞燕"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意味着这匹铜马今后只能在中国境内展出,世界各地的观众若想一睹其风采,必须亲自来到中国。 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展厅中,一匹腾跃的铜马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观赏。这就是闻名世界的"马踏飞燕",也被专业人士称为"东汉铜奔马"。有趣的是,无论是博物馆官方宣传照、教科书插图还是旅游纪念品,我们看到的几乎都是它的侧面形象。为什么这件国宝级文物的正面照如此罕见?答案令人意想不到。 当我们从侧面欣赏这匹铜马时,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优美的线条、矫健的身姿,以及那种勇往直前的气势。马儿昂首挺胸,前蹄高高抬起,踏在一只展翅的小鸟上,整体造型充满动感与力量。这样的角度完美展现了东汉工匠对动态美的极致追求,也符合人们对国宝文物庄重大气的想象。 然而,当视角转到正面,一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现了。从正面看,这匹铜马的头部是侧着的,嘴巴大张,表情扭曲,活像一匹在草原上撒欢狂奔的脱缰野马。这种表情与侧面看到的威严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甚至带有几分喜剧效果。用现代网络流行语来说,正面的"马踏飞燕"给人一种"沙雕"的感觉。 这种正侧面的巨大差异并非制作缺陷,恰恰体现了古代工匠惊人的观察力和制作水平。科学研究表明,马在高速奔跑时,为了保持平衡,确实会侧着头,嘴巴会因呼吸急促而张开。这完全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和马的生理特点。东汉工匠没有高速摄影技术,却能凭借肉眼观察捕捉到这一瞬间的姿态,并将其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青铜器上,实在令人叹服。 从制作工艺来看,"马踏飞燕"更是令现代人惊叹。据专家研究,这件作品是由古代工匠分别铸造马身、马腿等各个部件,然后通过合铸方式完成整体造型的。为了保持平衡,工匠们在马腿内加入了铁芯增强强度,还在马臀上巧妙地安放了两块铁质垫片调整重心。最具创意的是那个鸟形底座,既解决了支撑问题,又在艺术表现上增添了飞驰腾跃的动感。 在马的胸前,还刻有"冀张君骑一匹,牵马奴一人"的铭文,揭示了它可能是为名叫张君的冀县(今甘肃天水)人所作。这些细节都表明,"马踏飞燕"是一件精心设计、集功能与美学于一体的艺术杰作,被专家称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型艺术品"。
国宝级文物“马踏飞燕”为什么都是侧面照?其珍贵性无与伦比,而且禁止出国展览,但是
生而宅命
2025-04-22 22:53:28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