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4-23 09:54:04

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偶遇一赶车老丈,于是便乘车回家,两人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之前,老农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在春意盎然的1953年某日,王扶之,一名身负重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步履蹒跚地走向了陕西的一个小县城。   这位历经战火洗礼的勇士,此时心里满是对亲情的思念与对故乡的向往,自从年幼离家参军,他已多年未尝家的温馨,未听父亲的教诲。   岁月匆匆,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使他成长为了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但心底的那份对家的渴望却始终未曾褪去。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黄昏,王扶之踏上了那条他无数次梦中的归家路,他的身影显得有些疲惫,可步伐却不减坚定,这时,一辆马车出现在了他的视线中,车上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农。   老农见王扶之神情疲惫,便主动询问是否需要搭乘,王扶之虽心存感激却不敢贸然接受,直至确定对方确实是同路之人后,这才小心翼翼地踏上了这辆载着家乡味道的马车。   路途之中,二人相谈甚欢,话题自天南地北而至生活琐事,再由农桑稼穑谈到战争与和平,两人仿佛有着聊不完的话题。   老农听说眼前这位年轻人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不禁对其肃然起敬,他向王扶之谈及自己当年也是送子从军的壮烈往事,眼中流露出一丝无奈与思念之情。   听到这里,王扶之内心不禁掀起波澜,他犹豫再三,还是鼓起勇气问出了那个埋藏在心底已久的问题:“请问伯父,您的儿子当年叫什么名字?”老农眼含热泪,用颤抖的声音回答:“他叫王硕,”如同雷霆贯耳,这句话犹如一把钥匙,解锁了那些深藏于心的记忆碎片。   刹那间,王扶之泪如泉涌,他哽咽着道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爹,我……我就是王硕呀!”老农瞪大双眼,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幕,他仔细端详着王扶之的脸庞,逐渐在那饱经风霜的容颜中寻回了熟悉的影子,那一刻,他们泪如雨下,仿佛要将多年来积攒的相思之苦尽数倾泻。   马车悠悠驶向家园,王扶之与老父的心房紧紧相连,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得悠长而温馨。   这一刻的相聚,仿如梦幻般的美好,而当夜幕降临,一家人围坐于那间破旧的房屋内,王扶之缓缓诉说着自己在战火纷飞的异国他乡所经历的点点滴滴,老父则静静地倾听,眼里满是对儿子英勇的骄傲与心疼,这一晚,尽管窗外冷风轻拂,屋里却洋溢着家的温暖与安宁。   时光荏苒,王扶之的故事成了家乡传唱的佳话,他不只是一个儿子与父亲的团聚,而是无数在那个艰苦卓绝的时代背景下家庭的共同记忆。   这段故事,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命运的波折,成为了一代代人口口相传的精神财富,而王扶之,作为一名光荣的开国少将,他的一生都在诠释着一个信念:无论前路多么坎坷,只要心中有爱,有家的港湾,便能无所畏惧。

0 阅读:0
近史风云录本人

近史风云录本人

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