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原国民党第九十二军军长黄翔写信给关麟征,说:“老子在前方跟共产党打仗,你们反把我儿子当共产党抓起来了,真是岂有此理!”,结果,1949年2月黄翔率部起义,4月儿子和朋友驾着飞机也起义了。 黄琪玲三次被军统逮捕,理由竟是读了《新青年》《延安通讯》。 成都国民党军校炮兵大队,那点风声草动,终究瞒不过军统的眼线。 黄翔前线血战,儿子后方受罪,愤怒压不住,直接写信给校长关麟征,信里一句话直戳肺管子。 这封信不客气,连教育长吴永周一块骂上。 黄翔是第九十二军军长,位高权重,平时讲礼法,这次信里火气足。 关麟征表面压下信件,实则一点不敢怠慢,炮兵大队指导员李碧光,地下身份藏得深,第一时间把消息送出。 组织定下策略,由李碧光出面,穿针引线。 黄琪玲最终“被定性”为“文艺青年组织”成员,关押半年,交待态度良好后被除名。 关出来没多久,就直接北上找黄翔,父子两人见面,话不多,一拍即合。 “这仗打不下去了。”黄翔心里这口气,从儿子被抓那天就憋住了。 1949年2月,傅作义已与解放军接上线,准备和平解放北平,黄翔这时动了。 第九十二军随即响应,在北平起义,四个军长里,黄翔排前列,手握要害兵力,关键时刻松口气,整座城省下一场血战。 但这场戏远没完,黄琪玲那时被盯得紧,人在武汉,军统全程监听。 可空军系统有漏洞,飞机调度和“试飞”成了突破口。 黄琪玲联系上飞行员梁惠福,两人达成默契,1949年4月7日,清晨,借着试飞名义,驾驶B-25轰炸机直飞解放区。 起飞十分钟后,地面炮火封锁起飞跑道,错过就是死,飞机一路南飞,绕过空防区,冲进郑州上空时,油快见底。 地面收到投下的信号包,确认身份后指示降落。 那天黄河风急,B-25重机几乎滑出跑道,机头一点,差点掀翻。 落地后,黄琪玲瘫在舱门口,梁惠福连滚带爬跳下来,抱着地面引导员直喘气。 这架飞机,是解放军收编的第一架B-25,是空军成立前最大胆的一次投诚。 父子起义,一个带军,一个带机,前后两个月,精准配合。 军事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信号:连嫡系都跑了,国民党这摊子,谁还真心卖命? 黄翔起义后主动退出军队,调入水利系统,专搞河道治理、水电开发,彻底撇清旧部残留。 十年三调,官没再升,倒是名声一路走高,政协、水利部都挂了名。 1990年冬天,黄翔因心脏病去世,走得安静。 黄琪玲转入空军干部系统,一手资料收集,一手教学编制,没再飞行。 多年后调入沈阳空军司令部,成了专家顾问。 那次起义虽没再提起,但空军内部人都知道,“那年B-25飞来的时候,机场全体起立。” 事件回头看,最荒唐的开头,就是抓人那一幕。 一个高级军官的儿子,在军校读书,三次被军统抓走,只因书架里多了几本文艺刊物。 国民党政权末期,自己人都不信自己人了。 军统搞“替罪指标”,谁名字上得多,算绩效高,黄琪玲倒霉,是因为有人正好缺个“嫌疑分子”,顺手就抓了。 黄翔的那句“老子在前方打仗”,不是情绪爆发,是底线被踩穿。 傅作义再三拉拢,黄翔起初没动,这事一出来,整个人都松动了。 还有人提到,黄翔受前上司侯镜如影响深。 侯早年已暗通中共,思想上有引导,黄翔虽属嫡系,平日却不搞那一套,办事干净,对基层士兵宽厚,打仗也讲规矩,这种人,不是铁杆,是用良知在硬撑。 起义这年,黄翔53岁,黄琪玲22岁。 父子兵、两代人,眼看同一堵墙要倒,选择了不做垫背砖。 没有宣传口号,没有政治造势,一封信、一次机动,硬生生走出死棋。 民心在哪儿,飞机就飞哪儿。军心去哪儿,部队就跟哪儿。 参考资料: 《傅作义与北平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版。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7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