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挽留,美国不收留,被夹在中间的李嘉诚,终于玩不转了!

国际瞭望塔台 2025-04-23 16:00:12

李嘉诚,这个名字在香港乃至全球商界都响当当。他从一个潮汕穷小子,一步步爬到香港首富的位置,靠的是脑子灵、手腕活,还有那份抓住机会的狠劲儿。 可到了2025年,这位96岁的传奇人物却栽了个大跟头。一笔228亿美元的港口交易,把他推到了中美博弈的风口浪尖,中国不挽留,美国不收留,他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1928年,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州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1939年,战乱来了,他跟着家人逃到香港,13岁就没了爹,只能辍学打工养家。 从茶肆跑堂到钟表店学徒,他干过不少苦活儿。后来攒了点钱,1950年开了家塑胶厂,取名叫“长江”,靠做塑胶花赚了第一桶金。

这家伙脑子活得很,很快不满足于小打小闹,把生意转向房地产。1972年,他把长江实业推上市,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买和记黄埔、拿香港电灯,生意做到港口、能源、电信,啥赚钱干啥。 他眼光毒,投资过Facebook、Zoom这些科技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到现在,长江和记实业(简称“长和”)已经是香港最牛的企业之一,业务覆盖50多个国家,妥妥的商业帝国。 李嘉诚还有个名头是慈善家。他搞了个李嘉诚基金会,捐了300多亿港元,修学校、建医院,名声听起来挺正。 但商场上,他也老被说“唯利是图”,尤其是这几年,总有人觉得他爱国心不够。这次港口交易,就是个导火索。

2025年3月,长和扔出一颗重磅炸弹:要把旗下43个港口卖给美国贝莱德集团,价格228亿美元。这些港口分布在23个国家,最关键的是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 巴拿马运河啥概念?全球6%的海运贸易走这儿,中国一年多少货轮从这过?锂矿、大豆、石油,好多战略物资全靠这条线。

刚开始,大家觉得这就是一桩普通的买卖。李嘉诚卖资产套现也不是头一回了,市场还挺看好,觉得长和能拿这笔钱再去搞扩张。可没几天,风向就变了。 美国那边先跳出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直接放话,说这交易能让美国“夺回运河控制权”,还吹这是“全球贸易的大胜利”。美军也掺和进来,说这能加强美国在航运上的战略地位。这话一出,商业交易变味了,成了地缘政治的棋局。

中国这边坐不住了。巴拿马运河对中国贸易太重要,一旦港口落到美国资本手里,通行费涨价是小事,万一被掐脖子咋办?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态,说对这交易“高度关注”,还提醒企业要“从国家利益出发”。这意思很明白:李嘉诚,你悠着点,别乱来。 香港特首李家超说要密切关注,确保交易合法合规。《大公报》更狠,连发评论骂李嘉诚“唯利是图”,说他是“忘了根”。连港澳办都转发文章,摆明了中央也不高兴。这交易还没签字,就已经炸开了锅。

交易公布后,长和的股价跟坐过山车似的。先是涨了点,大家觉得228亿美元现金流挺香。可随着争议越来越多,股价开始跳水。 11个交易日,市值蒸发320亿港元,投资者吓得不行。谁都看得出,这事儿不简单,政治风险太大了。

中国政府直接出手,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反垄断调查,商务部专家也放话,说这交易“损害国家利益”。香港媒体接着骂,说李嘉诚这是在砸“一带一路”的锅。舆论压力像山一样压过来,长和扛不住了。 3月28日,长和发公告,说暂停交易,理由是“要评估合规性和可行性”。这话听着冠冕堂皇,其实就是顶不住压力了。有消息说,他们想把巴拿马运河的港口剔出去,降低风险,但这招能不能行,谁也不知道。

李嘉诚的二儿子李泽楷跑去北京参加论坛,公开说家族生意得跟国家利益一致,摆明了是去灭火。可这时候,中国政府的态度已经很硬了,反垄断调查还在继续,交易前景一片迷雾。

李嘉诚这些年一直在调整资产,卖大陆和香港的物业,转头投欧洲和北美。有人说他这是“撤资”,不看好中国经济;也有人说他就是商人,哪赚钱去哪,没啥政治立场。 可这次,他明显低估了地缘政治的敏感性。巴拿马运河的港口不是普通资产,那是中美博弈的关键点。美国想拿回去当筹码,中国死活不能放手。

李嘉诚夹在中间,本想做笔买卖赚一票,结果两边都不讨好。中国这边觉得他不顾大局,美国那边看着热闹,但也没真心拉他一把。 再说他年纪,96岁了,早就退休把公司交给大儿子李泽钜。这次交易到底是他拍板还是儿子搞的,外界不清楚。但李嘉诚的名声和长和的未来,都被这事儿拖下水了。

中国不挽留,美国不收留,咋回事? “中国不挽留”咋理解?从政府到舆论,压根没给李嘉诚留情面。反垄断调查、《大公报》的炮轰、港澳办的转发,都是在警告他:别越线。有人说,这是中央借机敲打香港富豪,告诉他们别忘了谁才是老大。 “美国不收留”又是啥意思?特朗普嘴上喊得欢,可真到交易关头,美国也没啥实际动作。贝莱德是美国公司没错,但这交易要是真成了,美国政府会不会真帮李嘉诚扛中国的压力?不好说。 毕竟,美国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李嘉诚不过是棋盘上的一个小卒。结果呢,李嘉诚两头不靠。交易暂停了,股价回不来,名声也臭了。过去他总能左右逢源,这次却玩不转了。

对李嘉诚个人来说,这可能是他职业生涯最窝囊的一仗。几十年来,他靠灵活手腕在商界混得风生水起,可这次碰上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他再牛也翻不了身。96岁的老头,本该安享晚年,却被这场风波搞得焦头烂额。 对长和集团来说,损失也不小。320亿港元的市值没了,交易黄了,未来还得面对监管和舆论的压力。投资者现在都盯着,看李家咋收拾这烂摊子。 更大的影响,是香港商界的风向。这事儿一出,别的富豪估计得掂量掂量,做生意不能只看钱,还得看政治站队。李嘉诚这块金字招牌,都能被搞成这样,谁还敢乱来?

现在交易暂停了,但没彻底取消。长和还在跟各方谈,估计是想找个折中方案,比如剔掉敏感港口,或者找个中立买家。可中国政府的态度很硬,反垄断调查不是开玩笑的,交易想过关难度不小。

李嘉诚家族也在努力自救。李泽楷跑北京表忠心,李泽钜忙着稳股价,可这局面不是靠几句话就能扭转的。市场还在观望,股价低迷,投资者信心不好说。 有人猜,李嘉诚可能会彻底退出这交易,保住名声和公司。可这对他来说,也是个艰难抉择。228亿美元不是小数目,放弃了,长和的扩张计划得受影响。继续硬干,又怕政府下狠手,弄不好还得吃官司。

0 阅读:52
国际瞭望塔台

国际瞭望塔台

站在塔台之上,俯瞰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