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西康军区司令员刘忠携妻子回乡见母亲。看到原配穿着一身破衣服,在给猪喂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4-23 17:01:51

1953年,西康军区司令员刘忠携妻子回乡见母亲。看到原配穿着一身破衣服,在给猪喂猪食,他瞬间红了眼眶,一直以来他都以为原配不在人世了。看到这一幕,现任妻子伍兰英上前深深鞠了一躬:“嫂子,老刘身上的军功章有你一半!” 刘忠,1906年生在福建上杭一户穷人家,16岁跟爹学泥瓦匠,练出一身力气。1925年娶了童养媳王四娣,生了个闺女叫刘招娣。1929年,闽西革命热火朝天,他投身红军,扛过长征的苦,湘江边血战没倒下,四渡赤水显身手。抗战时跑华北打游击,解放战争指挥硬仗,战功赫赫。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当上西康军区司令员,1955年胸前挂上中将军衔,一路戎马,风光无限。 王四娣,打小苦命,被刘家收作童养媳,7岁纳鞋底,10岁下地干活。婚后烧饭做家务,孝顺婆婆,乡亲都夸。1934年刘忠随红军长征,她带着婆婆和闺女在敌占区熬日子,躲进山里啃野菜。1937年婆婆摔断腿,她背着老人翻山讨吃的,腿被狗咬破,讨来的米汤全喂婆婆。1941年,闺女招娣病死,她哭晕过去,醒来咬牙撑家。有人劝改嫁,她倔强摇头:“没见他人或尸,我不信他死了!” 伍兰英,1938年在延安认识刘忠,两人扛枪干革命,志趣相投,结为夫妻。她跟着刘忠南征北战,管后勤、帮军属,风里来雨里去,硬朗又贴心。战争年代,她和刘忠同甘共苦,成了他最靠谱的伴儿。 1953年春天,刘忠接到消息,说母亲和王四娣还活着,他激动得手一抖,水杯摔碎在地。马上喊伍兰英收拾东西,跳上军用吉普,直奔福建上杭。车颠簸在土路上,尘土飞扬,乡亲们围着看热闹。刘忠下车,脚踩着熟悉的土地,鼻子闻到泥土味儿,24年没回来,村口石桥还在,溪水哗哗流。 走进老宅,院子长满杂草,猪圈那边传来动静。刘忠一看,王四娣蹲在泥地上,手拿木勺拌猪食,布袄补丁摞补丁,裤腿卷着,鞋底破得露脚趾。猪食馊味扑鼻,他喉咙一紧,眼泪模糊了视线。走过去蹲下,握住她粗糙的手,指缝里全是黑泥。王四娣抬头愣住,手里的勺子掉进桶里,手抖个不停。 伍兰英站在几步外,眼眶也红了。她听过王四娣的事,没想到她日子这么苦。走上前,把自己的毛围巾披在她肩上,郑重鞠了一躬,表达敬意。王四娣慌忙起身,摆手推辞,围巾滑下来。她俩互相谦让,气氛暖心又沉重。 晚上,一家子围着土炕坐,刘忠拉着母亲的手,王四娣低声讲这些年的苦:躲山里的害怕,闺女病死的痛,背婆婆讨食的累。说到闺女,她声音哽住,手攥紧衣角。刘忠泪流满面,握着她的手不放。伍兰英在一旁递手帕,轻声安慰。 探亲最后一天,刘忠站在老宅门口,说想带母亲和王四娣去城里享福。王四娣摇头,手摸着门框,说婆婆老了离不开村子,她种地喂猪也习惯了,叫他别挂念。刘忠没法子,只好叮嘱保重。伍兰英趁人不注意,塞给她一个布包,里头有新棉袄和200块钱,低声说这是自己的津贴,让她给婆婆买点好的。王四娣推不过,眼眶湿了。 后来,伍兰英每月寄东西,有时是布料,有时是麦乳精或红糖。王四娣收到包裹,摸着新衣舍不得穿,攒钱给婆婆买米面炖鸡汤,老人气色好了些。村里人羡慕她有个好“妹子”。1989年,王四娣病重,消息传到北京,伍兰英扔下手头事,坐火车赶回去。到老宅一看,王四娣躺在炕上,脸黄得吓人,气息弱得像线。伍兰英守着她,喂水喂药,换衣擦身,三天没合眼。临终前,王四娣拉着她的手,交代照顾婆婆。伍兰英含泪点头。 王四娣走后,伍兰英继续管着刘母,逢年过节寄东西,直到老人去世。刘忠晚年投身军事教育,忙着建高等军事学院,选址、规划、教学一把抓,培养了不少人才。2002年,他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一生传奇。王四娣和伍兰英,一个守家熬苦,一个宽容担当,撑起革命家庭的脊梁。

0 阅读:159
诺言卿史录呀

诺言卿史录呀

一样得事件,不一样得角度去说,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