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

清风徐来舞 2025-04-23 18:16:00

1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不仅没有丝毫顾忌,反而还主动说道:放我这吧,我可以替他当守墓人! 这位曾经以“震碎联合国玻璃”的豪迈笑声闻名世界的外交家,却在逝世后因为故乡盐城的拒绝,经历了一场跨越生死的“归乡”波折。 1983年9月,乔冠华病逝于北京,临终前留下遗愿:“魂归故里,安葬盐城。” 然而,当章含之带着骨灰回到盐城建湖县时,迎接她的却是冷遇。 地方官员以“特殊历史问题”为由婉拒,甚至没有派在职领导接待,仅由退居二线的老同志敷衍应酬。 这位曾经在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晚年因为和“四人帮”的短暂牵连,竟然在故乡遭遇“身后无名”的尴尬。 乔冠华虽然在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为中国赢得历史性掌声,却因为晚年政治际遇蒙尘,甚至被故 乡视为“敏感符号”。 就在这绝望之际,章含之想起丈夫的至交苏州医生李颢。 1943年重庆七星岗,李颢曾经冒死抢救化名“乔木”的地下党员乔冠华。 在手术台上,李颢和同事奋战通宵,将重伤的乔冠华从死神手中夺回。后来在术后疗养期间,两人 彻夜长谈,从革命理想聊到哲学艺术,结下超越生死的友谊。 在得知章含之困境时,李颢也当即承诺:“苏州山水可葬忠骨,我愿做守墓人!” 就这样,这位苏州医学院教授奔走于政府机构,找到时任吴县县委书记。 面对“是否和犯错误干部划清界限”的质疑,他慨然回应:“乔冠华是共和国的功臣,他的贡献岂能因一时之过被抹杀?” 1985年清明,乔冠华骨灰落葬仪式低调举行,章含之取出乔冠华生前最后一笔稿费2000元,购置 青石墓碑。 而苏州东山墓地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传统“叶落归根”的执念。 2004年,盐城政府为开发红色旅游,在庆丰镇重建乔冠华墓,上海福寿园则立起铜像,纪念他联合国大校的经典瞬间。 这四座墓碑,折射出时代对历史人物的多重注解…… 乔冠华的归葬史,是一部微型中国当代政治文化史。 盐城的拒绝和苏州的接纳,官方的踌躇和个体的担当,交织成改革开放初期意识形态转型的生动注 如今,东山华侨公墓的松涛声里,乔冠华的笑声仿佛仍在回荡。那笑声曾震碎联合国的玻璃,此刻却化作太湖的细浪,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历史的尘埃终将落定,唯有肝胆相照的情义,能在时光长河中永驻。

0 阅读: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