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实力与魅力兼具的学府 咱们来聊聊苏州大学,这所学校在全国的评价颇高,大家普遍认为它非常出色,没有所谓的“差”,只有“更好”。它究竟好在哪里呢?从其出身便能略知一二。 苏州大学虽不算是出身“豪门”,但绝对称得上是“富家子弟”。这都得益于苏州这座城市,苏州在全国地级市中的经济实力堪称“扛把子”,GDP高达2万亿。它只是一个普通地级市,并非副省级城市,却在经济上超越了不少省会城市。这座“富家公子”不仅富有,还颇具文化底蕴,风度翩翩,且积极上进。 苏州的发展模式与对苏大的支持 苏州大学之所以发展得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苏州这座城市。2000年以前,苏州和其他城市一样,主要依靠加工和基础制造业发展。2000年之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各地纷纷依靠土地财政。土地财政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征地,将生地变为熟地,建房卖房,通过买房加杠杆。 在2008年以前,中国房地产市场高歌猛进,各个城市看似都不缺钱。然而,有些城市虽然房子卖出去了,但人口却越来越少,比如张家口、鹤岗、郑州的一些区域,天津武清的房价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房子无人居住,无法创造价值,经济自然难以发展。 而苏州却独具眼光,深知城市发展的关键在于吸引年轻人。要让年轻人愿意来、能就业、有收入,为城市做出贡献,城市才有活力。苏州的发展模式是,同样征地,但做好规划,建设产业园,引进各类产业,逐步优化产业结构。产业落地,年轻人自然就来了,有了就业岗位,有了收入,心里安稳,便敢结婚生子、买房,经济也就随之发展起来。 结婚后,人们在当地工作,背负房贷,未来20年都在为当地经济做贡献,孩子也需要接受教育。苏州作为经济发达城市,基础教育也做得很好,如此便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经济越来越好。 苏州明白,要想经济持续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年轻人。引进外省年轻人相对困难,于是决定大力发展本地的好学校,苏州大学就成了重点发展对象。苏州对苏州大学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要人给人,将其视为“嫡长子”。有了充足的资金,就能更好地发展教育。大学发展不仅需要好的硬件设施,还需要优秀的学生和老师。 苏州大学吸引人才的策略 2000年以后,苏州大学开始积极招揽优秀教师。在寻找优秀生源和师资方面,南京、上海等地不好“下手”,去浙江杭州挖人也不太容易,北京更是“大佬级”学校云集,难以撼动。苏州大学将目光投向了西北和东北,这两个地区有不少好学校,且苏州大学想挖的老师在这些地区能够找到。 苏州大学向这些老师抛出橄榄枝,强调自身优势:同为211高校,但项目多、资金投入大,能更好地实现学术理想;学生就业好,地域优势明显,紧邻江浙沪“金三角”;甚至还提供住房,且苏州气候宜人。对于追求学术的大学老师来说,这些条件极具吸引力。 尤其是兰州大学,苏州大学招聘部门常常在其校门口“蹲点”挖老师,以至于兰州大学对苏州大学又“恨”又无奈,而苏州大学则对兰州大学“感恩”不已。通过这种方式,苏州大学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国际的众多优秀老师。有了优秀的师资,加上良好的科研平台、充足的资金投入、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良好的产教融合,苏州大学想发展不好都难。 苏州大学的历史沿革与学科实力 苏州大学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它于1900年建校,与北大、清华诞生于同一时期。它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创建,仿照美国大学模式,是一所先进的西式大学,其文学、理学、医学、神学在当时都颇具实力。后来,学校在上海建立法科,对英美法和罗马法系都有深入研究,在全世界都很出名,在亚洲法学界更是“扛把子”。抗战时期,学校辗转安徽、浙江、广东、福建、重庆、广西等地,战后回归,本部仍留在苏州。东吴大学法科并入华东政法大学,会计专业并入上海财经大学,但东吴大学本部的理学和文学依旧实力强劲。 建国后,苏州大学由私立转为公立,成为国家的学校。在1951 - 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不仅没有被拆分,反而合并了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学院,实力进一步增强,并改名为苏南师范学院,后又改为江苏师范学院,当时以师范类专业为主,文科和理科都很强。后来,学校又合并了蚕桑专科学校、丝绸工学院,纺织和工科也逐渐发展起来。1981年,学校获得硕士点和博士点,1999年被评为211高校。此后,还合并了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校和株洲医学院,不断发展壮大。 如今,苏州大学的理科,如物理、化学、数学;工科中的材料、软件、计算机;文学里的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以及药学、医学等专业都非常强,学生毕业后在当地就业情况良好,基本不用离开苏州。正因如此,苏州被誉为全国幸福感最强的城市,苏州大学也被认为是全国性价比最高的学校。
今天咱们聊聊中国农业大学。一提到农业大学,很多人会觉得农林地矿这类专业比较冷门,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