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军事学院院长李聚奎上将住院休养,偶然听到了小护士的谈话。第2天,他借着散步的名义,偷偷跑到病室最西头病房。恰好,卫兵押着1位老者出来,李院长凑上去,问:“还好吧?” 1973年,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个普通年头,可对李聚奎上将来说,却是个身体和心理双重考验的时期。那会儿,他已经69岁了,身体不太行了,家里人急得不行,最后靠老战友帮忙,才住进了北京301医院。他是军事学院院长,肩上扛着国防教育的大旗,可这时候却只能躺在病床上,靠医生护士照看。那年代,医院条件有限,他住的病房在最东头,光线暗,空气闷,日子过得挺憋屈。 李聚奎这人,出身苦,1904年出生在湖南安化县一个穷人家。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饭都吃不饱,更别提读书了。可他命硬,1926年投了国民革命军,1928年又跟着平江起义上了红军的船,从此就把自己绑在了革命这条路上。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都闯过来了,一步步从泥腿子熬成了上将。1955年授衔的时候,他才51岁,正值壮年,后来当上军事学院院长,培养了一堆新中国的军事人才,功劳不小。 可到了1973年,他老了,身体扛不住了。那年他在家晕倒,家里乱成一团,送到医院才算捡回一条命。住进301医院后,他每天能活动的时间不多,顶多在走廊上走走,晒晒太阳。可就在这么平淡的日子里,他听到了点不一样的东西。那天,他躺床上休息,门外两个小护士嘀嘀咕咕,说病室最西头住了个特殊病人,看守特别严。李聚奎耳朵尖,脑子转得快,琢磨着这人可能是个老熟人,说不定还是战场上一起扛过枪的兄弟。他心里痒痒,决定第二天瞅瞅去。 第二天,他借着散步的名义,慢慢挪到了病室西头。那地方跟他的病房差不多,阴森森的,门口还有卫兵站岗。他没敢靠太近,就远远看着。结果还真让他等到了,门开了,几个卫兵押着个瘦得不成形的老头走了出来。李聚奎眼尖,一下子认出来了,这不是别人,是他当年并肩打仗的老战友。这老战友当年也是个硬角色,战功一大堆,可现在这模样,明显日子不好过。 李聚奎顾不上自己还在养病,赶紧凑过去,低声问了句:“身体还好吧?”那老者抬头看了他一眼,眼里有点意外,也有点暖意,轻声回了句:“还行。”可话没说完,卫兵就上来拦住了,把人押了回去。李聚奎站在那儿,看着老战友的背影,心里跟堵了块石头似的,沉甸甸的。他知道,这可能是最后一面了。 果不其然,没多久,消息传来,那老战友在医院去世了。具体啥时候走的,没人说得清。李聚奎听到这消息,心里难受得不行,后悔没多问两句,没能帮上啥忙。那年代,很多人命运就这样,起起伏伏,说没就没了。他自己也好不到哪去,病还没好全,又多了份心理负担。 李聚奎这辈子,真不容易。从湖南乡下走出来,靠着胆子和信念,硬是在枪林弹雨里杀出一条路。革命那会儿,他不怕死,冲在前头,带着队伍打硬仗。和平年代,他也没闲着,把经验传给下一代,军事学院在他手里搞得有声有色。可到了晚年,他也逃不过身体垮掉的命。1973年的这场相遇,让他想起了过去,也让他更清楚那个年代的残酷。不是每个人都能熬到最后,有些人倒下了,有些人还在硬撑。 后来几年,李聚奎的身体时好时坏,但他没闲着,能写就写,能讲就讲,把自己对军事、对革命的想法留下来。1995年6月25日,他在北京市里去世,91岁,走得算安稳。他这一走,算是老一辈革命者彻底谢幕了。他的经历,不是啥传奇故事,就是一个普通人被时代推着走,拼尽全力活下来的真实写照。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7评论】【28点赞】
用户10xxx34
见到的是谁呢?不清不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