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帖木迩率领15万大军对奥斯曼发起了进攻,在这场绝世双雄的争霸中,两国在安喀拉发生激战,史称安喀拉之战。那么,安喀拉之战为何爆发?这要从两国的发展历程说起。 1336年,河中地区诞生了一个蒙古贵族的婴儿。这个被称为帖木儿的孩子,出身巴鲁剌思部,自幼练就了一身本领,精通《古兰经》和弓马骑射。他的叔叔哈吉曾是部落首领,帖木儿的贵族血统为他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在小亚细亚半岛的萨卡利亚河畔,奥斯曼一世正在建立自己的政权。1299年,这位卡伊部落的首领自称"加齐",宣布独立,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奥斯曼贝伊国。采取"东交西攻"的军事策略,奥斯曼一世向蒙古人示好,同时对拜占庭发动"圣战"。他特别喜欢从东方引进的火器,经过改良的奥斯曼火炮成为每个加齐武士的大杀器,屡次击败拜占庭军队,迅速打响了奥斯曼的名声。 命运的齿轮就这样开始转动。1326年,创业者奥斯曼一世去世,其子奥尔汗继位。为纪念这位伟大君王,历代奥斯曼国家元首都在加冕仪式上佩戴"奥斯曼之剑",作为国家象征代代流传。奥尔汗登基后继续扩张,攻陷了拜占庭在亚洲的军事重镇布尔萨,并将首都迁至此地。在长达36年的统治中,他不仅军事上屡建奇功,还在内政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设置中央管理机构,派遣军事长官和财政大臣管理地方,奠定了奥斯曼国家的制度基础。 而在中亚,帖木儿的崛起之路则充满了更多曲折。他最初投靠河中掌权者贾慈罕,被任命为千夫长。1357年,贾慈罕被暗杀,河中陷入割据混乱。1360年,东察合台汗国趁机进军河中,帖木儿抓住机会倒戈,被任命为渴石监察官。随后他不断扩大势力,最终成为巴鲁剌思部首领。但雄心勃勃的帖木儿不甘屈居人下,同年年底对东察合台发动叛乱。 命运没有一帆风顺。1362年,帖木儿被东察合台击溃,全军覆没。但第二年他又重新集结军队,拉拢河中对东察合台不满的贵族,最终将东察合台驱逐出河中。1365年,东察合台再次进攻撒马尔罕,双方爆发泥沼之战。因当天下雨,河中联军发生战略分歧,加上马蹄陷入泥地,帖木儿再次失败。然而,东察合台军中随后爆发瘟疫被迫撤军。 自1366年至1370年,帖木儿与占据撒马尔罕的忽辛展开了多次大战。最终,帖木儿联合一切力量,包括僧侣、贵族和部落,击败了忽辛。1370年,他在巴里黑建立了帖木儿帝国,成为中亚霸主,并向明朝朝贡。建国后的帖木儿开始了大规模扩张,从1375年起连续对东察合台用兵,相继占领了波斯、阿富汗、花剌子模。1389年他开始进攻钦察汗国,一度毁灭其首都,统治了亚美尼亚和高加索。1398年南下印度占领德里,1400年向西攻击埃及马穆鲁克王朝,占领叙利亚。 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也在迅猛扩张。1362年,穆拉德一世继位,抛弃"加齐"头衔,正式使用"苏丹"作为君主称号,表明奥斯曼决心成为整个伊斯兰世界的统治者。他改造并扩大了耶尼切里军团,使其成为一支强大的精锐部队。依靠耶尼切里的力量,穆拉德一世发动了对东南欧的征服,占领了希腊北部地区,迫使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拜占庭称臣纳贡。 1402年的春天,中亚与西亚两大帝国的军队在安卡拉平原上摆开阵势。帖木儿率领的大军与巴耶塞特一世的奥斯曼军队在此展开了一场改变欧亚大陆格局的决战。这场战争的爆发绝非偶然,而是两个不断扩张的帝国在西亚争夺霸权的必然结果。 控制西亚意味着掌握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获得连接欧亚的战略枢纽。帖木儿在占领波斯、阿富汗和花剌子模后,目光投向了西方。而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以及对东方小亚细亚诸国的吞并,使得两国的边界逐渐接近。两个野心勃勃的帝国,注定要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碰撞。 当两军在安卡拉平原相遇时,帖木儿采用了他惯用的战术——以印度大象开路,骑兵猛烈突击。这支由蒙古人传统骑兵战术与现代化武器相结合的军队,在半日作战后就击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军队。战场上,奥斯曼士兵几乎无力抵抗帖木儿军队的进攻,巴耶塞特本人也被俘虏,这位曾经击败欧洲十字军联军的"闪电"苏丹,最终沦为了帖木儿的"人肉椅子",在奇耻大辱中死去。 巴耶塞特的被俘引发了奥斯曼帝国内部的严重危机。他的四个儿子为争夺苏丹之位展开了激烈内斗,各地区也纷纷起义,整个帝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这段动荡期成为了奥斯曼历史上著名的"大空位时期",持续到1413年才结束。巴耶塞特的第三子穆罕默德一世最终击败其他兄弟,完成了帝国的重新统一,并收回了大部分被帖木儿占领的领土。他出色的重建工作为他赢得了"第二建国者"的美誉。 安卡拉之战的另一个重大影响是延缓了奥斯曼对君士坦丁堡的征服。如果没有这场战争,拜占庭帝国很可能提前半个世纪就被奥斯曼吞并。当时的欧洲普遍处于衰落期,奥斯曼的铁骑也许会踏足整个中欧和东欧地区。正是这场战争给了欧洲喘息的机会,拯救了拜占庭帝国,至少是暂时的。
斯大林到底有多可怕,胡志明因为一件事才明白,他当初为何执意要大清洗了。1924
【6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