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虽然在我国历史上并未实现大一统,但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北魏时期作为南北朝时期第一个建立的朝代政权,不仅促进了多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同时也决定着中国历史数百年后的历史走向。 作为鲜卑族建立起的政权,北魏的统治自然是离不开后期民族之间的分化。鲜卑族的前身是东胡族,东胡族出现的时期非常古早,属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三大古老民族之一。 同时也是北方游牧族的族人。但之后匈奴来犯,东胡族也因此被打散分为两个部落。一个部落因为隐居在乌桓山因此被称为乌桓族,而另一部落就是鲜卑族。 但由于时间不断的变迁,到三国之后,乌桓族遭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攻击,因此被灭族。鲜卑族也几乎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分化,从中又分化出了柔然族,也就是室韦和契丹的前身。室韦和契丹分别分布在南北两部,两族之间以兴安岭为界限,南部生存的是契丹,北部则是室韦。 由于之后中原地区的汉族越来越多,室韦和契丹也深受影响,不断汉化。之后北魏建立初期,更是加大了对汉文化的推行,同时鼓励汉文明的推崇。 再加上孝文帝迁都后,将都城建立在了洛阳,室韦契丹两族也一同迁徙至平原地区。这些迁徙至中原地带的是室韦和契丹族自然是要听从中原政权。 契丹原本是生存在西辽河的鲜卑族,并且在鲜卑族分化之后的一段时期中,有一部分的室韦也融入到了契丹之中,如此一来,使得契丹的势力越来越强。 再加上本就属于北方游牧民族,战斗力比较强盛,因此依靠着自身强大的优势建立起来辽朝。当时的辽朝势力强大,可谓是称霸一方。 但事实上,在辽朝时期,就有一部分的契丹族与本族的发展趋势不同而进入了中原地区,再加上时间的沉淀,这部分的契丹族已经完全融入汉族。 之后辽朝遭到了灭国之灾,迫于无奈之下,几乎所有契丹都选择融入汉族。只有极少数的契丹前往西域,并在西域建立了西辽。 但由于此时的契丹势力早不及辽朝时期,因此没多久就灭亡了。西辽散落的契丹族没有固定居所,选择了流入西域各地,与其他民族相融合。 室韦族则是在契丹强大后,遭到过契丹的攻打,也就因为契丹的进攻,才导致很大一部分的室韦加入了契丹。 而剩下的极少数则是选择了向西迁移,到了漠北地带后逐渐发展,进而形成了蒙古一族。 由于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王朝,因此在北魏时期契丹族的部落势力也很强盛。 但室韦不同,本就在人数上不占优势,相对也比较弱势,因此在北魏时期并未十分突出。 但室韦和契丹终归是由鲜卑族分化出来的,因此两者之间光是前身就已经有很深的渊源了。 但由于之后时代的变迁,两族也因地理位置,气候变化的不同,而出现发展出不同的经济趋势,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也会有所改变。 例如室韦族在之后逐渐演变成蒙古族后,就由先前在森里中畜牧业和捕猎狩渔为生,而改变为草原游牧养殖为生。 而契丹族在融入汉族之后则是以中原汉化方式生存。但这些差异也也只能说明两者之间由于后来的变迁而改变了生活习性,并不能说明两族的起源不同。 另外,有具体的文献说明,室韦,契丹已经鲜卑之间的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总的来讲,室韦和契丹两族之间的种族起源是相同的,只不过是由于之后的时代变迁,导致鲜卑族的分化形成了室韦和契丹两种部落而已。 除此之外,虽然室韦与契丹并未完全融入一个民族之中,其风俗习惯也在之后的生活中逐渐会产生变化,但有些意义深刻且重要的习俗还是会有相同之处,这一点是无法避免的。 两者之间不同的是,室韦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时间的北魏,契丹则是辽朝建立之后逐渐显露的。 但两个部落出自相同的种族是事实,因此无论记载中出现时间的早晚,都无法否认两个部落之间的联系。 这些种种都代表着两者之间是十分亲近的,因此才会出现有“南契丹,北室韦”的名号,但之所以会这样命名可能与最初两部落分布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你认为历史上哪两位皇帝相似?
【217评论】【9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