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杀掉了所有俘虏,包括降俘。然而,左宗棠手上沾满了血,却没人骂,为何? 战后不留俘虏、降兵照杀不误,换在别处,是要背负千夫所指的事。 可左宗棠这么干了,新疆战场上一刀接一刀砍下去,朝野反而没大哗,朝廷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理由就一个:拖不起。 新疆从来不是好管的地方,地广人稀,宗教、语言、风俗全都对着干,真要长期养着那群降兵,改天哪怕一个人逃出去,都能被英俄捡起来当牌打。 乾隆年间那档子事还新鲜着——阿睦尔撒纳投降后再反叛,把准噶尔搞得血流成河。 谁再相信俘虏的嘴,那就是自找麻烦。 左宗棠干得干脆,不留后患,手起刀落,野地里血流成河。 他心里清楚:新疆不能靠宽容拿下,只能靠震慑稳住。 此时清廷早已风雨飘摇,南边太平军刚灭,北边捻军才收场,国库空空,兵疲将惫。 拖一天是亏一天,新疆打得久,列强就看得久,等英俄真动手,连喘气的机会都没了。 阿古柏败退时,英俄还在暗地撑腰,嘴上说中立,实则盯着口袋里的地图。 左宗棠不想讲理,他想让敌人害怕,“杀降”一出,天下皆惊,列强没吭声,清军喘了口气。 “不杀降”是道义,“杀降”是命数。 这种事说出去不好听,做起来却很实在。 朝廷没反对,读书人也没闹腾,原因其实简单:太乱了,谁还在乎道德? 朝野上下都在看结果,只要新疆能保住,后方能安生,方法再残酷也有人撑腰。 左宗棠亲笔,写给儿子的信里说过,“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翻译过来就一句话:人情可以丢,疆土不能失。 杀得干净,还有一个效果——兵心稳了。 兵心最怕反复,今天降、明天叛、后天再招,跟演戏一样。左宗棠砍得狠,让人知道,打就是打,降不代表命大,认怂不能换活命,只有跟到底才有生机。 不少文人觉得这事说不过去,左宗棠也没解释。 解释干嘛?战争打赢了就是英雄,输了再多情怀也只是笑柄,他赌赢了。 清廷在背后撑着,左宗棠跟慈禧有信、有交情、有底气。 打仗要钱,他开口朝廷就拨;杀人有争议,朝中有人出面挡刀,杀的是外敌,保的是国土,谁还追着讲那些仁义礼智? 而在百姓眼里,左宗棠那是“收复失地的大将军”。 割地赔款见多了,头一次看到有人,打回来还不让对方喘气。 “以暴制暴”是这年代的生存逻辑。 左宗棠就是那根硬骨头,专挑别人不敢下的手、别人不愿看的死,西征收疆,疆土归清,可方法永远写在血里。 历史记得功劳,也记得代价,杀降给新疆换来了三十年安稳,却也埋下了后世反思的种子。 清末有诗人杨昌俊写诗颂扬,说他是“中兴名将”;现代学者反过来批,说他“违反战俘伦理”。 可站在那个节点上看,如果温和会换来江山,那左宗棠大可以讲人道;问题是温和保不了新疆。 英俄那时候虎视眈眈,沙俄还真扶持,阿古柏的儿子伯克·胡里搞小动作,结果刚露头,就被清军剿灭。 左宗棠让他们知道:再想在新疆做局,不如掂量下脑袋还在不在。 外敌被震住,内地士绅却暗地叫好。 杀人换稳定,听着冷血,但没人敢站出来说错。 民族情绪也是推手之一,当年“保疆卫国”四个字挂在城墙上,谁敢说软话就跟通敌没两样。 左宗棠冲在最前,被当成民族英雄,不是因为手段温柔,而是因为结果够狠。 这结果,让慈禧送锦旗,让朝廷拨赏,让无数家书里写上“左公真乃国柱”。 百姓嘴里“左老虎”,兵营里“左活阎”,都不是骂,是敬。 有人问,“这事放到今天,还能不能接受?”答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时候所有人都接受了。 权力庇护下,杀俘变成了理所应当,变成了一个“不谈”的禁区。 时间过去,血早干了,碑文还在。 左宗棠的功绩一页页翻上讲坛,残酷手段,则被轻描淡写地,说成“军事决断”。 历史喜欢写胜者,胜者的刀,不叫屠刀,叫兵器,胜者的血,不叫罪证,叫代价。 可每一寸收回来的土地下,都埋着一个问题:为了安稳,可以做到什么地步? 左宗棠给出的答案,写得足够清楚,也够冰冷。 参考资料: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中文大学出版社, 1979.
一次,左宗棠的妻子问他:“你一年能挣多少银子?”左宗棠答道:“四万两白银,”妻子
【6评论】【5点赞】
用户13xxx16
左公千古功臣
用户10xxx21
左公千古
醉帅
安定边疆,绝不可手软心善,否则必留后患,古今如此。
胜负手
左宗棠在新疆没有杀过俘,新疆只有乌鲁木齐收复后刘锦棠的部队在看到惨绝人寰的汉人遭遇后,三三两两进入城中处决过一些俘虏
二把手
胡安脏
人本善
左公[点赞]千古
迷蝴蝶
清末的士大夫眼光还是可以的,充分吸取明末教训,拿着外国赞助造反的不杀完就是天倾。
彭学慧forward
左公啥时跟解放军去趟台湾啊,急需你这样的人才
胜在蓝天
新疆一望无涯戈壁滩,寸草不生,能利用的土地只有三分之一
伤离别
哪个狗屁砖家说的左公杀俘?他在现场看到的吗?纯属造谣。
用户10xxx62
还有个湾湾没有平定,打过去后可以参考左宗棠之法
用户12xxx77
以后台湾那些逆子跟倭寇后代照此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