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4年,68岁的郭子仪凯旋,唐代宗却满面愁容:“郭令公功高,无可封赏,奈何?”郭子仪当下觐见:“老臣家中妻妾已老,陛下再赐臣几位娇妻美妾足矣!” 盛世的繁华总是短暂的。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的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然而,繁华背后却暗藏危机。唐玄宗晚年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逐渐疏于朝政。与此同时,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凭借皇亲国戚的身份掌握了朝中大权,他取消了唐朝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导致土地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看准时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叛乱。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顿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唐玄宗仓皇出逃,贵妃香消玉殒,帝国大厦几近倾覆。昔日的盛世繁华顷刻间化为泡影,唐朝面临着亡国的危险。 战火刚刚平息不久,公元763年,吐蕃又瞅准机会,大举入侵唐朝腹地。吐蕃军队势如破竹,很快攻占了唐朝的都城长安。帝国的心脏被外族占领,这对于曾经的盛世帝国来说,无疑是一种耻辱。外忧内患之下,唐朝再次面临灭亡的边缘。 在这危急关头,一位名叫郭子仪的将领挺身而出,成为了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有趣的是,年轻时的郭子仪原本并不打算从军,他曾经想要专注于学习文化知识,成为一名儒生。然而命运弄人,在一次边境冲突中,郭子仪偶然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一战成名,从此走上了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首先收复了静边军,这是他军事生涯中的关键一役。随后,他率领部下一路南下,与反叛军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八年的时间里,郭子仪指挥了无数次战役,终于在公元763年彻底平定了安史之乱,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唐朝。 然而,国难刚平,新的危机又接踵而至。吐蕃军队入侵,占领了长安。郭子仪再次临危受命,带兵与吐蕃军队激战,最终成功收复了长安城,将外敌驱逐出境。公元764年,68岁的郭子仪凯旋而归,成为了全国上下敬仰的英雄。 在郭子仪收复长安后,朝中的太监集团开始对他进行中伤和离间。他们在唐代宗面前散布谣言,说郭子仪拥兵自重,有谋反之心。这些流言蜚语让唐代宗心中不禁产生了戒备之心。 公元764年,当68岁的郭子仪凯旋觐见时,唐代宗满面愁容地说:"郭令公功高,无可封赏,奈何?"这句话既表达了对郭子仪的感激,也暗含了对这位功高震主的大将军的担忧和无奈。 在这关键时刻,郭子仪缓缓上前,躬身施礼后,说出了让满朝文武大臣都始料未及的请求:"老臣家中妻妾已老,陛下再赐臣几位娇妻美妾足矣!"这一请求一出,朝堂上先是一阵寂静,随后爆发出哄堂大笑。 郭子仪的请求看似荒唐不羁,实则蕴含深意。以往的功臣通常会要求加官进爵、封地万顷,这些都可能引起帝王的警惕。但郭子仪此时已年近七旬,却只请求美妾,这样的要求既不威胁皇权,又显得风趣幽默,顿时化解了殿中的紧张气氛。 唐代宗闻言,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欣然应允了郭子仪的请求,赐予他六位美人。朝中大臣们纷纷调侃郭子仪,询问他这般高龄是否还有能力享受如此赏赐。面对这些调侃,郭子仪只是一笑了之,不置可否。 鲜为人知的是,郭子仪将这些美人安置在府邸的外院,并未真正与她们亲近。这些美人实际上成为了照顾战死将士遗孤的看护者。郭子仪暗中收养了不少在战争中失去父亲的孩子,这些美人便负责照料这些孩子的生活起居。这一举动既体现了郭子仪的仁义胸怀,也显示出他对部下的责任感和对生命的尊重。 纵观中国历史,功高震主的将领往往难逃悲惨结局。白起战功显赫,却被秦王赐死;韩信助刘邦一统天下,最终被吕后所害;岳飞精忠报国,却惨死风波亭。"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的悲剧命运似乎是这些功臣的宿命。 然而,郭子仪却成功地打破了这一宿命。他深知功成身退的道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牢记臣子本分。在军功显赫时,他请求美妾而非权力和土地,这种看似轻浮却极具智慧的选择,让他得以善终。 在郭子仪之后的岁月里,他依然受到唐代宗及其继任者唐德宗的尊敬和重用,但他始终保持谨慎,不再主动请战,而是更多地担任军事顾问的角色。他以自己的智慧和远见,成功地避开了历史的陷阱,活到了八十五岁高龄,享尽荣华富贵,善终于家中,这在中国古代将领中实属罕见。
清朝几乎避免了所有的亡国教训,它没有像汉朝一样的外戚干政,也没有像唐朝一样的藩镇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