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因功升任军机大臣。位极人臣,却买不起北京城的一座小院。跟随他出征的3位部将,为了补偿西征欠饷,死后竟然没钱买一副棺材! 光绪六年七月初七,清廷下达谕旨,召回远在新疆的左宗棠入京。经过数月跋涉,这位年近七旬的封疆大臣终于抵达京城。 然而,就在崇文门外,左宗棠遭遇了一道意想不到的阻碍。守门太监索要四万两白银作为进城费用,这让素以清廉著称的左宗棠陷入了困境。 最终是恭亲王奕䜣支付了八千两银子,这场闹剧才得以平息。这一幕折射出当时朝中某些势力对这位功勋卓著的大臣的刻意打压。 进京后的左宗棠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他需要在京城安置住所。他给京城的好友徐用仪寄去两千两银子,请其代为购置一处宅院。 这个要求并不高:不需要按照一品大员的规格,只要和普通京官的住处差不多就行,唯一的特殊要求是希望宅子带一块空地,可以用来种菜。然而,这点银两在寸土寸金的京城根本买不到像样的房子。 困顿的处境源于左宗棠一贯的清廉作风。在离开西北时,他曾和西安军需局道员沈应奎算过一笔细账:他的全部积蓄只有三万两银子。 这笔钱要支付胡雪岩采买军需的欠款、捐助兰山书院的一千数百两膏火银、给吴柳堂的千余两赡家银。此外,还要还清湖南老家的数千两债务,以及支付北上路费两三千两。 剩下的钱只够勉强维持在京生活,连最基本的轿夫费用都要缩减。这位收复新疆的功臣,竟连一间体面的住所都无力购置。 在他的账本里,没有任何中饱私囊的记录,有的只是年复一年将俸禄补贴军用、捐助好友的支出。 当时的京城,权贵们的府邸富丽堂皇,商贾巨贾的宅院雕梁画栋。而这位刚刚收复了六分之一国土的功臣,却只能寄居他人宅邸,无奈地成为了一位"晚清北漂"。 在光绪七年,西南边境战事吃紧,左宗棠的老部下王德榜率领恪靖定边军奔赴越南前线。这支军队的士兵大多是从湖南招募而来,与左宗棠西征时的将士一样英勇善战。 然而,由于朝廷缺乏有力支援,恪靖定边军在前线陷入困境。李鸿章一派趁机排挤王德榜,使这支骁勇之师失去了补给来源。 最终,王德榜不得不解散部队,带着未领到的军饷黯然离去。这位跟随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臣,死后连一副棺材的钱都拿不出来。 另一位将领周崇傅的遭遇同样令人唏嘘。他在西北时期以清廉著称,当地百姓称他为"炊饼道员",因为他每日三餐仅以炊饼充饥。 左宗棠调任两江总督后,特意征召周崇傅前来整顿盐务。周崇傅上任一年,便为朝廷增加盐税收入二百多万两。 但是,他革除积弊、打击贪官的做法得罪了许多既得利益者。在李鸿章势力的打压下,周崇傅最终被迫离职回乡。 即便是功勋卓著的台湾道刘璈,也未能逃脱厄运。刘璈曾在台湾治理有方,是左宗棠最为信任的部将之一。 然而,他的能力和政绩反而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威胁。朝中势力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革职查办,与其子一同发配至宁古塔。 在苦寒的宁古塔,失去一切依靠的刘璈最终郁郁而终。临终前,他连安葬费用都无法支付,不得不由当地百姓凑钱料理后事。 这三位部将的遭遇并非个例。左宗棠麾下多位将领,在为国效力时不惜倾家荡产,却在功成身退后落得凄凉下场。 他们的遭遇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晚清官场,清廉并非美德,而是政治斗争中的软肋。那些不愿同流合污的将领,最终都难逃被排挤的命运。 这种打击也严重影响了左宗棠的声望。外界对比曾国藩、李鸿章门下出了众多封疆大吏,而左宗棠的部属却多数落魄,便得出左宗棠不善培养人才的结论。 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政见之争,反映了晚清朝廷在对外政策上的重大分歧。李鸿章主张"求和",认为清廷应该避免与列强发生正面冲突。 而左宗棠则坚持"以战求和"的立场,他在军机处多次强调:"中国不能永远屈服于洋人,与其赔款,不如拿赔款作战费。" 这种分歧在中法战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刘永福率黑旗军在河内大败法军时,李鸿章拒绝出任督办越南事务的职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过七旬的左宗棠立即表态愿意亲率大军前往越南,甚至说出"衰朽余生,以孤注了结,亦所愿也"的豪言。 清廷对这两种态度的反应,充分体现了其矛盾的心态。在局势紧张时,朝廷需要左宗棠这样的强硬派来震慑外敌、稳定军心。 但当形势稍有缓和,朝廷又担心左宗棠的强硬立场会激化矛盾。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导致左宗棠在军机处多次受到申饬。 短短两个月内,左宗棠就因为调动黄少春、为曾纪泽说话、未能参加光绪帝寿诞等原因受到三次处分。这些处分的背后,是朝廷对这位功臣的刻意打压。 最终,年迈的左宗棠被派往福建督办军务。在福建期间,左宗棠目睹了自己一手创建的福州船政被毁,却无力回天。他只能通过不断上书,呼吁朝廷重视海防建设。 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这位晚清最后的铮铮铁骨在福州病逝。他的遗折中写道:"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
1881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因功升任军机大臣。位极人臣,却买不起北京城的一座小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4-24 16:17:42
0
阅读:0